方1176
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治喘到底有多难?
讲个故事吧!我年轻(小)时候,我大姐夫是个哮喘病人,而且每年一入秋,天气变凉就猫床,就不能劳动。故那时家里的农活(自留地,自留田)都由我承担。那年我去学医,我就立志要攻克哮喘病的难关。首先要解决姐夫的哮喘问题(学医时制订了5个目标,根治哮喘,就是5个目标之一)。所以在学校几乎重点看哮喘治疗的古今的方药,抄了三本笔记的治慢性咳喘的方药,书看多了自然就有对哮喘病因了解更多,中医认为顽固的哮喘病因与脾、肺、肾有关,而以虚为主。而西医则认为是变态性疾病(过敏)。从而我就制订出一个治喘的方药。这方就从姐夫开始(姐夫当小白鼠)。从预防着手。从补(肾)着手。到9月份开始服我配制的中药。结果这一冬姐夫的哮喘没发作。连服三冬就彻底根治了。姐夫哮喘根治后名气就有了,找我治哮喘的人就多了。可其他人不可能用治姐夫的方法,因治方中有味药是胎盘,这药很难弄到,为其他人就治不了。于是就在穴位上找门路。孔最穴是治哮喘的主要穴位,所用针刺双侧孔最穴,结果好一部份(60%)病人针进穴位即哮喘症状减轻(或控制),但出针后数小时有重新哮喘,没办法根治。这知道了孔最穴治哮喘最好(首选)穴位是孔最,持续剌激成关键。于是就在持续刺激上下功夫。最后拟定将消毒的胡椒埋进孔最穴,结果效果很好,70%病人双侧孔最穴埋进胡椒后哮喘立止。几个月不发作。这样治哮喘的名气更大了,找我治疗的人更多了。可问题又来了。埋进穴位的白胡椒是异物,人体有排拆反应,局部化脓,最后将白胡椒随脓液吐出来。失败?而且埋进去的是人体异物可能会发生更大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后来这方法也不用了。(请不要模仿应用,有危险的)。最后还是在调节免疫和穴位上下功夫,就是穴位贴药的方法效果稳定而安全,无毒副作用。
后来将这穴位贴药延用到治疗其他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根据这原理近些年还弄了个叫543综合穴位疗法,应用范围更广泛,就在543的基础上加其他对应疾病的穴位。现在我看病的都以543作为基础根据病因、病位、病情再加其他穴,效果更突出。几乎90%以上病人都在543的基础加配合穴位治疗。其中晚期癌症恶病质的,中风后遗症的,类风湿的,顽固性皮肤病的,肺气肿的等等都取得很好疗效,对一些普通病往往一、二次可治好。但目前对晚期癌症虽然改变恶病质效果很好,但还没有杀死清除癌细胞的效果,不过这543综合穴位疗法研究也才3年时间。这543的重点是调养身体,使机体整体机能(功能)增强。已有不少病人来就提出用543治疗。这方法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应用。补益作用相当明显。
看不懂伤寒杂病论的人、不会辨证的人,你该进群了,群里天天发。
冲关散
【处方】 赤茯苓(去皮)1两,人参1两,陈皮(去白)1两,木通1两,槟榔1两,青皮1分,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关格不利,上焦有热,胸中痞闷,小便涩少或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小便通利为度。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
充髓汤
【处方】 熟地3两,玄参2两,金钗石斛5钱,牛膝5钱,女贞子5钱。
【功能主治】 素常贪色,加之行疫劳瘁,伤骨动火,复又行房鼓勇大战,遂至两足痿弱,立则腿颤,行则膝痛,卧床不起,然颇能健饭易消。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六
充髓丹
【处方】 熟地2两,山茱萸1两,金钗石斛5钱,地骨皮3钱,沙参5钱,牛膝3钱,五味子1钱,茯苓3钱。
【功能主治】 补真阴。主久立腿酸无力,久则面黄肌瘦,口臭肢热,盗汗骨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八
肩周炎药酒
有一个同事最近说得了肩周炎,到医院看了没看好,又花钱找人进行艾灸和按摩,还是好不了。痛得最后没办法还是自己买了些膏药来涂,涂的时候好点,涂又痛,很是折腾人。我提醒过他,经方的葛根汤是治肩周炎的好方子,不过他不相信中医,也懒得煮中药,只好随他折腾了。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炎的简称。俗称肩风、凝症、冻结肩、五十肩等。初起肩部疼痛,活动不便,以后逐渐加重,多为酸痛、冷痛,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受,严重时患肢不能上举,不能流头、洗脸、脱衣。
其实艾灸应该是有效果的,只是很多人方法和强度不够,宋朝的窦材说过这个灸量不够问题。这个暂且不说,因为同事这事,本人还特意寻找了一下,有没有方便一点的方法。还真有,是一些酒方。祖国医学真是个宝库,好东西取之不尽。
在此选二个好制作的酒方,一个是用来喝的,一个是用来敷的。
用来喝的:松叶酒
酒方组成:松叶500克,独活、麻黄各50克,白酒2500毫升。这个酒方来源于《太平圣惠方》,是宋朝王怀隐写的一本比较有名的医书,这书里相当多的方子现在还在用,比如杜仲丸。
制作方法:前3味去除杂质,共为细末,装人6个生绢袋(或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进瓷坛中,注入白酒浸泡,密封坛口,每日摇晃1次。30日后启封,滤取药酒,瓶装备用。注意的是,生绢袋或纱布袋一定要选用棉做的那种,现代科技太发达了,说不定有的袋子是绦纶做的,那就不好了。
按:方中,松叶性温,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独活性温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麻黄大补心阳而走表发汗。白酒行气血而引药力。这个酒方行血力度不小,全是性温药物,所以对于阴虚火盛之人是不适合使用的,有肩周炎的人喝他,还得注意一下是否对得上自己的体质。
据《太平圣惠方》记载,此酒具有祛风胜湿作用。主治漏肩风(肩周炎),腰背疼痛强直,两脚酸痛,半身不遂,风寒湿痹,头风头痛,耳聋目暗,迎风流泪等。
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温服。
用来外敷的:细辛生姜酒
这个方子来源于中医师胥福林写的《细辛生姜白酒方外敷治疗肩周炎》(《四川中医》 1991年03期发表的文章)。
方药组成:细辛80克,老生姜300克,60度高粱白酒100毫升
制作方法:将细辛取净品研末,生姜洗净,与细辛混合,杵成泥绒,在铁锅内炒热,加入白酒调匀,再微炒将药铺于纱布上即可使用。
该酒方能通痹祛邪,消肿止痛。主治肩周炎,跌打损伤。其实细辛是一味阳药,升阳能力很强,起肾中真阳以攻病邪,配生姜以温中解表,对于受寒引起的肌表痹痛有作用。注意的是方中有一味药叫细辛,这个药有小毒,自明清以来有“细辛不过钱”一说,只这是对于研末服用的一讲法,张仲景的汉方里经常用到细辛入汤剂(不是研末),剂量高达一剂(汉代一剂相当于现代所讲的三剂)30克之多。从张仲景的临床实践看,外用细辛80克还是安全的。
用法用量:将制好的药纱布趁温敷于患处。每日晚上1次。一般5日-14日即可痊愈。
据述,治疗肩周炎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发病时间最长5年,最短3月。治愈率86%,有效率100%。看来中医很强大哦。
看不懂伤寒杂病论的人、不会辨证的人,你该进群了,群里天天发。
古中医里的桑拿
学习伤寒论时,看到张仲景在治太阳病某种情况时讲了句“当解之薰之”,很好奇,猜想难道中国在东汉之前已有桑拿?不禁搜寻一番,以解不惑。
据说,桑拿源于芬兰,俗称芬兰浴,有4000年历史。其利用对全身干蒸冲洗的刺激使血管反复扩张收縮,达到增強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的。对关节炎、腰背肌肉疼痛、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有一定保健功效。
桑拿曾经在国内改革开放初期很流行。如果从养生保健角度看,桑拿实际上是一种薰蒸疗法。
说实话,论享受讲保养,洋鬼子还是比不过中国,中国式薰蒸疗法比芬兰浴更讲究,花样多,疗效广,而且应用到养生保健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本书叫《礼记》就记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我们现在讲的沐浴,在古代是指沐和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子,古人经常一字一义。东汉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一书中,有篇文章叫《讥日》,是讲“日禁”的,即日子禁忌。这里头讲“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可见东汉以前,汉字的字义还是非常讲究,分得很细。
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大约是成书于战国时期,这里头提出用中药煎煮的热药蒸汽熏蒸治疗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骆阮熏治痔疮,用韭和酒煮沸熏治伤科病症等。估计《礼记》与《五十二病方》是中国早记载用洗浴方式来治病的。在春秋战国之前应当已有实践才会被收录记载。如此看来,中国的薰蒸疗法实际上有三千年的历史,甚至更久远。
到了东汉,薰法被东汉医圣张仲景写入伤寒杂病论而登门入室的,到了明清时期熏蒸疗法就已经很成熟完善。由于现代制造工艺先进,出现了专门用于薰蒸的床,实现督脉薰蒸的便利性。
可见桑拿并不是芬兰的专利,早在中医结出奇花异果,只不过我们叫薰蒸疗法。而桑拿在欧州流传千年,依然一种粗放干蒸,足以瞥见中西医的分道扬镳。
中药薰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吃药,感少了用药安全问题,为不便服药的条件下,充实了治疗手段。能让病人不吃药就能治的医技,都值得挖掘和传承,艾灸针灸已经是成功范例。
这种方法据传可用于多达十五类问题,但一般还是用于外治问题较多,如创伤,疮疡,某些皮肤病。如《金匮要略》记述了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病蚀于妇人下部的药方与手法。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煮黄柏、黄岑熏洗治疗创伤与疡痈症。
但厉害的医生也会用它治内病,如张仲景在治太阳病时讲到,发汗不彻底时,如果病人出现面色红赤,阳气怫鬰在表,表示人胃的热气往脸上上冲,阳气浮在皮肤。想出汗又出不了,这时候可以用药薰人的面部,帮他出汗而解。曹颖甫讲一般是用些荆芥,紫苏叶等解表中药。这是用来薰蒸疗法治感冒的记载,而且在伤寒论经典中记录。
还有名医也很厉害,用来治中风,他就是唐朝名医许胤宗,他用大剂黄芪防风汤熏蒸治疗柳太后中风不语使其苏醒的方药与手法。能把这种“土方法”用于皇宫,足可窥见中药熏蒸疗法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之一斑。影视作品中,常见唐代宫廷皇妃用温泉、鲜花浴身等情节,并非无影之踪。
药薰也并非是美疗养生馆的专属。使用起来也很简单,比如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让药的蒸气往上熏,把要蒸熏的部位放在器具以上用蒸汽熏蒸,注意避免烫伤。这是最简单传统的方法。
了解了中医的药薰历史,才发现,其实中医真的是大宝库,西洋鬼子的东西,说不定我们老祖宗比他们更牛,传承中医真的是一种美德。
看不懂伤寒杂病论的人、不会辨证的人,你该进群了,群里天天发。
技解阳和汤
认识阳和汤还是与朋友讨论他妻子的乳腺瘤开始,因为他不相信中医,即便是良性的,他和妻子商量之后还是做了手术,手术之后(不知道是手术水平还是用药副作用问题),发生了腿部的静脉曲张,现在天天吃西药来缓解。
在这里不是要贬低西医的医疗技术,而是在思考,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真的拿这样的疾病没有办法了吗?苦苦寻找之后,才找到了一个名方:阳和汤。
在讨论它之前先看看它的真面目:
阳和汤方:麻黄5分,肉桂1钱(去皮研粉),白芥子2钱,熟地1钱,姜炭5分,生甘草1钱。
平日里的大师们都在哪?中医古籍里似乎还真找不到这个病的确切治疗方案。这也不能怪中医,个性化治疗体系,一人一病,一病一方,辨证施治,确实也无法形成通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估计中医的复杂也因为如此。
按现代人习惯性的所见即所得思维,乳腺有很多毛病,器质性病变不外是炎症、囊肿、结节、瘤、癌等。但中医没有,只有痰湿、痈疽、积聚等。这就变得简单得多了。也因为这样,不可能像西医一割了之。只能想办法化掉。
如果把人体从外到里分层,乳腺这个部位其实在人体并不深,在皮表之下,筋膜之上,它唯一靠近的内脏就是心肺。不知道乳癌晚期的转移最喜欢往肺跑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但几乎是没有听说过向心脏转移的。不难想到,癌细胞(其实中医只是认为它只是体内垃圾)并不喜欢心脏,尽管它的血液最多。人个认为心脏动力足,五脏里最足的,血液流动性最强,代谢最快,癌细胞根本停不下来。。。。。
本人非常动漫地想象了一下:其实中医早就看出这一点,认为心脏阳气太足了,太热了,热得癌细胞来一个化一个,如果化不掉怎么办,那么就来一个运走一个。。。。。这一下可苦惨了肺兄弟了,靠得这么近,哪天肺兄老了,运到肺里化不掉了,就变成了转移!其实肺兄不是没有牢骚怪话,只是不得不接收这些垃圾。因为心脏要把这些垃圾运往其他脏腑,路线有点长,中焦还一层隔膜隔着,成本太高了,心脏大哥来不及化掉的垃圾只好让肺去接着,谁还叫肺管呼吸,通天地人呢,甩给肺兄说不定发点汗还能排出去。。。。。看来心脏大哥的考虑也不是不妥当,实在是无奈之后的自救之举。
想到这里,突然明白乳癌喜欢往肺转移的原因了。也许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但是起码知道,垃圾是不喜欢呆在心脏里的。想想真为血脂高的人感到可怜,垃圾都附心了,离癌证不远了。
回归正传,要想乳腺的垃圾(中医讲的痰湿、痈疽、积聚)消失,从道理上讲只能做到几点:一是不要产生垃圾或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二是要化掉已经积累的垃圾,而不是让他运至肺兄弟那里。二者缺一不可。
之所以会产生乳腺的垃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乳腺出现了堵塞,经常堵塞就会经常积聚,这里再深入一点探讨一下,乳腺为什么堵塞,当然是因为流经乳腺的津液、血液、乳汁等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循环的力度慢了,如经常受寒而闭塞,经常郁气而无度,经常月经不高或乳汁不下。。。。。于是这些不好好循环的东西就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日积月累,就会变成祸害了,最后的结果确定是会变硬东西。为什么,因为微循环里有压力的吧,就算是馒头,给它往同一个方向同一个地方一压一压的,也会变成石头。
所以,要想不产生垃圾,又要化掉垃圾,就要提高身体的运化能力,特别是心脏的火化和搬运之力。火力是一种阳热的东西,热是融化一切东西,火可以让一切化为灰烬,而产生的热又能加强搬运之功。要按中医的讲法,火力就是阳气。那就补阳气!补哪里,补心脏。补了心脏,火力足,搬运力足。那么问题来了,火力足了化掉的东西还要运出去,还不能让它运到脏腑里去,防止五脏六脏哪个不听话,又造成二次污染嘛。那就让它走表,从体表层出去,无论它以汗的形式还是以尿的形式,只要不让它往里走就好。
有什么药有这么个功效?麻黄!为什么?麻黄强心,补心肺之阳,走表,没有谁比他更能担当重任。不知道明朝发明阳和汤的陈实功听着我这么个想法,会不会笑到喷饭:原来现代毛孩是这么玩中医!事实上陈实功他就是用麻黄。
麻黄虽有其功,但也需要帮手,最好是有一个能化皮里膜外之寒痰的帮手。其实,乳腺里的垃圾大多是寒痰积聚而成,痰也好,湿也好,淤血也好、没用的乳汁也好,在中医都可以叫做坏掉的津液,与痰没什么区别。所以得找一个这样的帮手,麻黄就可以工作得开开心心了。什么药专去皮里膜外之痰呢?当然是白芥子了!这又怎么知道的?当然看书呀,历史上医家们都认为白芥子“专去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能达”。不然,不会在阳和汤里用它了。大师配方,自有道道,非常讲究药的专攻方向。此时此刻不知道陈大师听到表扬,心里会不会乐开了花。
看来白芥子在麻黄的催动下,化掉乳腺垃圾不在话下,得贵人相助而以成财,好药相佐方能建奇功。所以本人认为,阳和汤能治阴疽及体内积寒而成乳癌,主力还是麻黄与白芥子,麻黄就是将军,白芥子就是冲锋的主力。医书里说乳癌不可用阳和汤有点武断,不就是因为麻黄白芥子太走表了,容易伤津液吗?火力太猛怕给人烘干,烘出毛病了。人家陈实功都讲了,治一切阴疽!不就是讲又寒又硬的东西嘛,如果都溃烂了非要这么用,那就不是治阴疽了。所以阳和汤讲的是阴虚有热或阴疽破溃不能用。中医还讲个辨证嘛,不是有个李忠教授用了吗,关键还是在于辨证,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要辨证。
所以光有麻黄不够力,得来个火力帮手,才能让脏腑乖乖听话,否则火力不济就会半途而废。那就是肉桂了,这个也是补心能手。只是它与麻黄的本事不一样,这家伙的阳气力透肌里,张仲景用桂枝解肌就是肉桂的同类---桂枝。
火补足了,就会烧烧烧,这人到底还是水做的,烧得厉害会干掉,得想办法补水,这个水不是喝的水,是津液,光喝水补不了,要补津液,中医叫营血,也叫阴津。在这方面神医特别多,要说道补阳很多人不敢,滋阴就会高手在大堆,这方面当然要数明清医家最厉害了。陈实功选用熟地和鹿角胶,本人认为其实这方面的药材很多,选熟地会向下走,能牵制麻黄的发表之力,使其不耗损真气,带引麻黄与肉桂的搬运力将一部分垃圾往下排(也有一部分被白芥子和麻黄往外排),又能起到滋阴作用。中医里讲“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就是这么来的。鹿角胶就不再细说了,好名贵,专补阴血,补肾阴。熟地与鹿角胶这么一来,就不怕肾水烧干了,津液够用。
按里说到这里似乎很完满了,但是人体的东西运化起来得经过中焦(中土)这个地方,就是脾胃。这个地方不好,效果打折扣,你不让它来帮忙,也得想个办法别让它挡道,于是中土这个地方还不能当它不存在,它就是个交叉路口的大转盘,不转了就塞车。姜与甘草上场来了,这哥俩在伤寒论里就是搭档,张仲景用它如神,温中补脾胃。看来阳和汤用姜与甘草没错,简而力专,不搞歪门斜道。不过,还真有点不明白,生姜和炙甘草不用,非要用姜炭和生甘草,实是不解。猜测陈实功在组方时,既想大补阳气,又怕津液不够。本人认为,生姜与炙甘草也可以替代使用。
这么一通说下来,突然有了一种感觉,阳和汤喝下去,因为有白芥子,会有点辣一定会出点汗,还会多点尿。就这么一汗一尿当中,垃圾估计也排了出来。至于汗出,还是尿多,应当是因人而已。事实上方中麻黄的剂量很少,很可能根本出不了汗。
回过头来,这所以此方成为名方,其手法与张仲景的桂枝汤组方手法同出一撤,阴阳交通,万病自调。
看不懂伤寒杂病论的人,不会辨证的人,你该进群了,群里天天发。
老人起寒痰必用三子汤
认识三子汤还是从阳和汤开始,阳和汤是用来治阴疽的有名汤方,它的组方中有一味药叫白芥子。然后,又跟着了解白芥子一过程中,发现了三子汤。
这个白芥子的植物株与芥菜是同一个科的,但它不是芥菜,芥菜也当不了白芥使用。白芥的籽就是入药阳和汤,也入药三子汤。
言归正传,所谓三子汤就是由白芥子,萝卜子,紫苏子组成。这已经是明朝的汤方了,是一个叫韩懋道医所创,他是正德年间(明武宗时期)四川人,道号称抱一守正真人,此人医术精湛,写了一本书叫《韩氏医通》。三子汤就出自这里,原名叫三子养亲汤。后来李时珍将白芥子这味草药写入《本草纲目》的时候,也记录了这个三子汤。
《韩氏医通》里记载: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在这里,白芥子的作用就是温化寒痰而又不耗损真气,老人一般身体虚寒,大多有寒痰,所以韩懋在这里选用了它,而不选半夏、南星等耗气之品。其实在唐宋时期的中医已经认识到了白芥子具有去寒痰的作用,如《本草拾遗》讲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开宝本草》讲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去寒之品,多为辛温,三子汤中的白芥子,紫苏子均是温阳之物,而萝卜子为降气之物,一散一收,不耗真气,韩懋如此组方自有道道。
明朝陈嘉谟在他的《本草蒙筌》这样评价三子汤“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看来白芥子消痰作用在这里功不可没。
韩氏重脾胃中和之气,他使用三子养亲汤已达到“随试随效”,至今仍为临床喜用。
充脊汤
【处方】 山茱萸1两,熟地1两,山药1两,芡实1两,北五味3钱,金樱子3钱,白术3钱。
【功能主治】 梦遗。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八
充德丸
【处方】 艾(去梗,炒)2两半,雚菌1两半,丁香1两,诃黎勒(煨,去核)1两,桑根白皮(炙)1两,肉豆蔻(去壳,炮)半两,益智子(去皮)半两,熏陆香(别研)半两,麝香(别研)半两。
【制法】 上药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同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因寒药内攻,大肠急痛,或胸藏冷气,或为血蛊,或霍乱,或心胀短气,或羸瘦,或腹痛不解,或虚满遗精,或水肿,或中恶。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早、晚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
赤脂丹
【处方】 赤石脂1两,干姜(炮)1两,肉豆蔻1两(面裹煨香,去面用)。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赤白滞利,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饮送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一
剧烈运动12分钟能改善血管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发现,短时间的运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比想象的要大。具体来说,仅12分钟的剧烈运动就足以显著改变血液中反应代谢健康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选取了411名中年男女参与者,考察了他们在12分钟剧烈运动后的反应,总共跟踪和测量了588种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血液中有80%以上的循环代谢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代谢物可以作为心脏代谢、心血管和长期健康水平的指标,它们控制诸如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血管反应性、炎症和长寿等功能。如谷氨酸这种代谢物,它与心脏病、糖尿病和寿命较短有关,参与者血液内的这种代谢物在运动后平均下降了29%。同时,与糖尿病和肝病风险增加相关的代谢物二甲基胍基戊酸也下降了18%。 发表在《循环》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即使是短暂的活动也能让身体受益。
赤玉膏
【处方】 血竭1两,黄丹1两,血余(煅灰)1两,寒水石(煅过)1两,珍珠1钱5分,黄蜡6两,猪脂1两。
【制法】 上为极细末,先以黄蜡、猪脂溶化,再入前末搅匀。
【功能主治】 内外臁疮。
【用法用量】 摊贴疮上。
【摘录】 《玉案》卷六
赤衣散
【处方】 室女月经布(近阴处)一方块。
【功能主治】 女劳复并阴阳易。
【用法用量】 烧灰,调药服下。虚弱脉微者,人参三白汤调赤衣散服之;少腹里急,脉沉逆冷,当归四逆加附子、吴茱萸送赤衣散。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赤眼神效八宝丹
【处方】 当归1两,防风1两,川连1两,朴消2两,杏仁(去皮尖)20粒,铜青2钱,白矾5钱,郁李仁(去皮)49粒。
【功能主治】 目有障膜,形如垂帘。
【用法用量】 上药以生绢包之,如梅子大,放碗内,倾水泡1时,再隔水炖热,熏洗,日5次。
【摘录】 《异授眼科》
第一补脑灵丹桂圆
传说,古时候有一条恶龙伤人害物,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与其恶战,劈斩龙头,龙的眼珠落地,萌发成株,所结的果称为龙眼,又因其八月间成熟,八月旧称桂月,加之龙眼是圆的,故又名桂圆。桂圆具有开胃益脾,养血安神,壮阳益气,补虚长智的功用。一位病人因长期失眠找到老中医,他没开药,直接让病人煮桂圆水喝,不久病人失眠痊愈。
桂圆有以下五种食疗保健作用。
一, 安神定志。桂圆含有大量的铁,钾等元素,能促进红细胞再生,治疗心悸,心慌,失眠,健忘,还能治疗痴呆,精神失常,腹泻。
二, 益气补血,增强记忆。桂圆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及蛋白质,含铁量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以补血。桂圆对脑细胞特别有益,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三, 抑制癌细胞。桂圆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癌症患者口服桂圆粗制浸膏,症状改善90%,延长寿命效果约80%。
四,降脂护心,延缓衰老。桂圆可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五, 养血安胎。桂圆含铁及维生素B2较多,可减轻宫缩及下垂感,对于加速代谢的孕妇及胎儿发育有利,具有安胎作用。
桂圆是食药同源的食材,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不妨吃一点。
健康之路始于脚下
步行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是一项积极的有氧运动。步行有益于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強筋健骨,增加骨密度。减少体内脂肪,预防与肥胖有关的疾病。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有助改善睡眠。步行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达到防衰抗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轻快步行是古今健康长寿的妙法之一,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说,食毕当步行,令人当饮食,无百病。
场地 选择空气新鲜的绿荫环境,河边湖旁,林荫大道,公园,田野为好,也可在球场,空地花坛周围,室内有一定空间也可轻快步行。
姿势 心情舒畅,肌肉放松,背直肩平,抬头挺胸,有节奏的自然呼吸。自然轻松较快步行,两臂自然摆动。
速度 男人每分钟步行80-100步,女人每分钟60-80步,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状况减少,量力而行。每天步行30分钟-60分钟。
常吃解毒食物益健康
人有好多疾病都是体内积聚过多毒素引起的。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及时排清体内的有害物质,垃圾及过剩的营养成分,才能使机体保持正常的机能。下面就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解毒,排毒食物。
绿豆,猪血,海带,茶叶,木耳,无花果,胡萝卜,蜂蜜,苦瓜,大蒜,西红柿,丝瓜,黄瓜,竹笋,芹菜,蘑菇,红薯,芋艿,土豆,荔枝,猕猴桃,柑橘,葡萄,菠萝,菠菜,卷心菜。。
以上食物,可根据自己体质和爱好,每天有选择地适量吃一点。
水肿
赤小豆粥
【处方】 赤小豆(炒,倍加)、樟柳头(细切片)、黄丫鱼(生,细切)、猪腰一对(生,细切),烧盐少许。
【功能主治】 水肿。
【用法用量】 先将赤小豆煮,滤去汁不用,将豆、樟柳头、大白陈米煮粥,若得大樟蓼尤妙,无亦可,候粥7分熟,却入黄丫鱼与獖猪腰同煮,觉鱼与猪腰皆熟,方入烧盐吃之。不过半月立愈,病轻者其效尤速。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四
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
赤小豆粥
【处方】 赤小豆、粳米。
【功能主治】 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主
【用法用量】 煮粥服。
【摘录】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