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中的那一晚,发生了什么?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1920年,徐志摩转入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爱上了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这一年,徐志摩23岁,已是有妇之夫,这一年,林徽因17岁,仍是花季少女。
1922年,徐志摩为了求娶林徽因与刚刚生下孩子的张幼仪离婚,做了万众唾弃的负心人。但是,林徽因无法承受这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爱情,于是回国嫁给了父亲的世交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这段往事家喻户晓,但直至如今仍有人坚信,在这段感情里,自始至终都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而林徽因则是从来没有爱过徐志摩。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林徽因的亲友和粉丝,尤其是她的儿女,避尊者讳嘛,很正常。
(林徽因VS徐志摩)
要证明这种说法的荒谬,其实并不难。比如,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曾在写给胡适的亲笔信中倾诉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林徽因不是不爱徐志摩,只是她更爱与梁思成建立起的家庭,不愿意为了徐志摩而失去这份安稳。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
实际上,林徽因不仅爱过徐志摩,而且这份爱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二人各自婚娶后,他们仍保持着超友谊关系。
(林徽因与徐志摩剧照)
1930年前后,林徽因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与徐志摩曾有过短暂重聚。此时,徐志摩早已娶了陆小曼,而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
不久后,林徽因的新诗《那一晚》在1931年4月《诗刊》第2 期上刊登,其诗曰: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林徽因伏案看书)
这首《那一晚》,意境唯美,感情真挚,在林徽因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绝对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一点是文坛内外公认的事实。但非常值得玩味的是,1932年陈梦家在主编《新月诗选》时却并未收录这首诗,这一点十分不寻常。
一般认为,林徽因的这首《那一晚》,是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作为二人的共同好友,陈梦家深知其中内情,理性的他不想因为一首诗引起不好的影响,所以才没有将林徽因的《那一晚》收录到《新月诗选》中。
细读该诗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确实并非空穴来风。
(林徽因AI修复照)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两句可知,他们的关系绝对是超友谊的,否则又怎么可能手牵着手一起看星空?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两句又可知,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并做出了分手各自生活的决定。
余下诸文,则都是在倾诉她对这份感情的眷恋与不舍,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上文提及的林徽因写给胡适的信中所言,是完全一致的——不是不爱你,选择分手只是因为我更爱我的家。
(林徽因与梁思成)
更加直接的证据则是来自当事人徐志摩,当他看到这首诗后,第一时间写了一首《你去》予以回应,并且也发表了,开篇就是:“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其中亦不乏深情语句,比如:“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而且,徐志摩这首《你去》的结尾是这样的: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
这又是“分手”,又是“我爱你”的,表达得够明白,够直接了吧!难道说,这又是徐志摩在自作多情?

不过,我们倒也大可不必因此指责林徽因的用情不专。因为,有些感情,真的可以无关风月,只为真心。至少,林徽因确实是一个诚实而坦荡的人,否则她就不会亲口告诉梁思成自己爱上了金岳霖。对她来说,爱可以只是精神层面的,圣洁而纯粹。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