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格日勒与巴林长调民歌
马背上的蒙古民族在游牧生活当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长调民歌,它是在游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民歌体裁。长调民歌里包含着游牧民族历史图画和演变过程,草原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蒙古文化的源泉,蒙古人认为长调民歌就是音乐化的草原,它不仅仅是一种歌曲,更是蒙古族民俗和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调民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是蒙古民族草原生活的高度体现,它是通过传唱流传下来的。它那高亢、悠扬、舒缓的音调给人留下无限美好的遐想。长调民歌所表达的是人们孝顺父母、向往美好爱情、思念故乡、歌颂山水等,韵调悠扬舒畅,曲调波折宏亮,把人引入到辽阔的草原美景当中。因为它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具有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因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中。在内蒙地区,像哈扎布那样的蒙古长调歌手有很多,阿拉坦格日勒就是巴林草原优秀的长调歌手。
阿拉坦格日勒,男,1912年4月出生于巴林左旗哈拉额尔格(现在的碧流台乡的团结村)艾力的牧民家里,他是家里排行老大,身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实行合作社之前,他们家搬到白音乌拉苏木额斯日格嘎查居住。他从小喜爱唱歌,每当营子里给老人祝寿或办喜事时,大人们唱歌助兴,这时阿拉坦格日勒跟着学唱,久而久之,很多歌他都能独立演唱了。他的娘舅(丹巴道尔吉)是一个擅长唱长调民歌的人,他注意到小外甥很有唱歌天赋,就有意引导他,教给他一些唱长调的技法。阿拉坦格日勒悟性很强,逐渐掌握了调整音色、腔调等技巧。跟着舅舅学了一段时间后,阿拉坦格日勒的演唱技巧明显提高,显现出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从那开始,他就在一些大型活动崭露头角,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不久巴林左翼旗贝子府的贝勒也知道了阿拉坦格日勒长调演唱功底,就把他召到贝子王府,让他当了一名王府的歌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巴林左翼旗的大小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经常演唱长调,这样,阿拉坦格日勒的名字由巴林地区传遍内蒙。
解放后,阿拉坦格日勒回到家乡,虽然不当专业歌手,但他热爱长调民歌,所以在那达慕或一些庆典活动中他依然用他那雄浑的歌喉演唱《云青马》《奔卜尹希勒》《吉他林高日古勒》(《野雉》)《白音同拉噶》等歌曲活跃气氛,让观众享受和欣赏到高雅音乐。“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长调民歌的曲调上重新填词,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从而将长调民歌的音调牢牢记住,不至于荒废。他经常临场发挥,结合实际场合用长调的曲子现编词现演唱。他不但会唱长调民歌,还会拉马头琴、四弦胡,他的笛子演奏更是让人听了如痴如醉,他就是这样一个音乐天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多次参加在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歌曲比赛,曾经获得过金牌、银牌、铜牌。1965年,阿拉坦格日勒代表蒙古族业余歌手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歌手演唱比赛,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此照片现保存在巴林左旗博物馆)。演出结束后,国家级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写过专题报道,高度评价阿拉坦格日勒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高亢嘹亮的音域和他那音色雄浑豪放的演唱风格,分别在各大报刊、杂志和中央电台、内蒙电台刊载、播发,大力宣传了巴林左旗的长调民歌歌手阿拉坦格日勒。
阿拉坦格日勒的演唱风格吸收了游牧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了辽阔草原上马背民族的生活特征,具有高亢悠远、舒缓自由的特点,尤其是他那悠扬的旋律、复杂的波折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充分体现了巴林草原的文化特色。听阿拉坦格日勒的长调民歌,如置身巴林草原那样美好。他演唱的另一种风格是音调高、节拍有力量,并且蒙文歌词的第五音节和第七音节的向下元音或反映巴林土语特色的颠倒音节。
阿拉坦格日勒于1972年因病在额斯日格嘎查去世。享年60岁。
(本文根据布日诺的母亲奥敏格日勒讲述整理。奥敏格日勒系阿拉坦格日勒的表妹。布日诺搜集、整理、编辑、汉文录入)
参考资料:《巴林左旗民间传说与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