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之长是怎样变“平庸”的

听朋友讲,他们学校的校长,以前在一所学校做副校长时,也是颇有声望的,深受师生喜爱,还出版过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给人的印象是拥有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所学校的全体师生对新校长抱有极大的希望。但四年过去,这希望却渐渐成为失望,老师们开始怀疑校长的能力、品行,甚至对校长的一些做法很是愤懑,以至“全校老师怨声载道,只差在合适的时候爆发出来”。在老师们看来,这位曾被寄托热望的校长,渐渐平庸甚至沉沦下去了。

也许这位朋友及其同事对校长的看法有些偏颇,也许没有理解校长的所做所为,这里暂且不谈。仅就朋友对这位校长表达的情绪,我想说一说,一位有情怀有抱负的校长,是怎样逐渐“平庸”下来的。

校长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又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事务冗杂,身心疲惫。来自各方面的力量牵涉着校长的精力,也影响着校长的治校方略,使得校长不可能完全按个人的理念开展工作,原来的教育构想逐渐成为镜花水月,校长也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消磨了意气。这可能是导致校长“平庸”的最首要的因素,也是可以得到教师们理解的因素。然而,也有不少校长之所以变得“平庸”,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不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般校长都是从别的学校调过来的,对任职的这所学校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如果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而是照搬他校的治校经验,或者套用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自然效果不好,老师们就会失去信心。

二是不能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给老师提供更多出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校长应该有思路,有办法,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可惜有的校长认识不到这一点。

因为不能结合学校实际而导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或者因为忽略了教师发展而使老师队伍建设滞后,如果说这还只是影响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质量,那么,校长别的一些错误,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比如对一线教师不够尊重。校长只会下任务、要成绩,几乎从不接触一线教师,不倾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忽略一线老师的诉求,看不到老师们付出的劳动,用老师们的话说“不把老师当人看”。一线老师们一旦在心中形成这样的见解,就很难尊重校长、服从管理,自然也就失去了工作积极性。

再比如身为校长,过分注重务虚,更多地考虑自己“前途”,为自己争得荣誉。那么,即使被封为全球顶尖名校长,只要本校老师不认可,则校长个人在外面获得的荣誉越高,教职工的质疑就会越大,校长在学校的威望就会越低。缺少校长威望这一凝聚力,人心散了,教师队伍就不好带。

师生关系讲究“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一校之长,老师们也是先有亲之,才能信之。嫌隙产生怀疑,怀疑产生怨言和不满。如果一位校长的言行,在老师们心里留下的是管理教条、能力不足、心胸狭隘,并且不尊重教师,只为个人谋私利,则校长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经坍塌,再难重建。

当然,校长的问题可能只是由于不善于与教师沟通,从而使老师产生误解。而不注重与教职工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员工的意见和看法放在心上,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监督。不信任的种子一旦埋下,则小的误解,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失去了一线老师的信任与理解,那么校长治校有方的愿望,就成为空中楼阁。

校长面对的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同时,校长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也有限,很难面面俱到,八面玲珑。但是,在诸多关系中,校长一定要分清主次,辩证地取舍,多为学校发展考虑,多为全体师生考虑,才能站稳学校这块根据地。校长要想不平庸,首先不能在一些师生关心的问题上犯错误,其次,当然需要具备教育家的智慧、胸襟、眼光和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