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山东德州治所在陵县,陵县治所却在德州,它们为何在明朝互换

山东省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也许有人还不知道,在明朝洪武年间之前,今天的德州市城区和30公里外的陵城区位置是互换的,打个比方,在明朝之前在今天德州市区居民的身份证上写的是陵县,而陵县居民的身份证上则是德州。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两个城市忽然就“调了个个”,德州变成了陵县,陵县却变成了德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德州和陵城区

元朝和明进的德州、陵县位置变化图

今天的陵县县城以南在西汉时有一安德侯国,北魏太和中时曾为安德郡治。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安德县治所移到今天陵县县城的位置。《隋志》记载:“开皇九年置德州”,安德县城也就成为了德州的治所,这也是德州之名的肇始。仅8年后,607年又改德州为平原郡,安德仍为郡治。到唐朝时又为德州,此后历经宋金元三朝,均为安德县,并且是德州治所。

清朝陵县舆图

清朝陵县治所图

今天的德州市,本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安德县所置的将陵县,治所在今天陵县西北。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徙治到长河镇,即今德州市区,属永静军。金属景州。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升为陵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为县,仅一年后又改为陵州。

清朝德州州境图

清朝德州州城

这两个地方到了元代德州、陵县(州)治所的位置已经固定了下来,不过和今天相比那时候今德州为陵州,而今陵城区则为德州。两者发生互换的时间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先是陵州在洪武元年降为陵县,属济南府,同时与德州同城而治的安德县也被撤销,其所辖区域并入德州。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陵县划入德州,洪武七年七月,陵县被撤销,于原陵县治所置德州,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陵县,不过此时陵县治所却在原德州和安德县治所,从而实现了互换。

其实这一过程在《德州志》中专门有《陵德互易考》一文,对两地“交换”的过程总结的极为细致:

今之德州昔之将陵县,所谓陵州也。今之陵县昔之所谓德州安德县也。陵县本将陵县,宋金皆号景州,有永济渠即今之卫河也。陵德之名一变于元人升将陵为州,省而名陵州。再变于洪武初,降陵州为县,不复其旧曰将陵县。三变于洪武七年废陵徙州治于此,并废安德入焉,不复曰陵州而于安德省安字曰德州也。今德州之称德州始于此,所谓易陵县为德州也。四变于洪武十三年于安德废县立县治不复其名曰安德,而反名之曰陵县,今陵县之称陵县始此。所谓易德州为陵县也。

康熙时期的陵县舆图

民国时期德州境图

在这段文字里总结了四变,一是元朝把将陵县升为州,从而称为陵州。二是在明朝洪武初年降陵州为县,但是却不用了旧称“将陵县”。三是明洪武七年的陵县被废后,德州州治内废安德县并将州治徙到原陵县治所。四是明洪武十三年在原德州、安德县治恢复县治,但反而称陵县,这就是德州和陵县互易的整个过程。

其实不用看历史,仅看两个地方的城池,也可以看出来州、县互换的过程。

今天的陵县、明朝之前德州,其城是越变越小。

其城始建年月无考。在隋朝为平原郡城也,高五丈余,周围二十余里,唐朝天宝时平原太守颜真卿对郡城进行整修,为的是抵御安禄山之乱,都是用砖砌城。州治迁移后旧城遂废,明正德时为防流贼,知县王铉筑内城,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孙昺增筑,周围六里,山东通志则记载为周八里,高二丈八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一丈二尺。比起隋唐时已小了很多。到了民国时期,“陵县城垣现在周围倾圮,仅存土岗基址,亟宜修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陵县县城图,可见数重城墙

而今天的德州、明朝之前的陵县,其城则是从无到有,越来越坚固。

在明朝之前据元史记载“至正年间陵州无城郭”,就是没有城墙,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等始建砖城,万历四十年巡抚黄克缵命济南府同知孙森重修后,周一十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阔五尺,门五。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德州城区图,城墙轮廓还依稀可见

州县互易体现出了城市地位的变化,城池建设也有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至于为何明朝时要把德州治所迁到原来的陵县治所,想来还是像上面《陵德互易考》中所说的那样,原来的陵县治所靠近隋永济渠,元明时期的大运河。虽然在洪武朝都城还未迁到北京,但是作为连接国家南北的重要大动脉,在渠畔还是需要有着重兵把守的,在明朝永乐年间德州为镇守都督同知,万历年间改设成参将,设兵2000名,分左右两营。清朝顺治时则为参将中军守备一员,把总两员,马步兵丁600名。

民国时期德县城池图

今天黄河以北的运河已经不能通航了,但是原来的将陵县、陵县,后来的德州却是凭借着大运河而崛起,从县到州,再到今天的地级市,成为山东省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而原来德州的治所、后来的陵县也成为了德州市区的一部分,成为陵城区,时隔600多年后又回归到原点,世事的变化令人称奇。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