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答案)胃下垂,饭后只能躺,补中益气汤拿下!恭喜三位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天,文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辨证题。

说的是,一个女子,患有胃下垂,找中医查看。

当时,医家经过揣摩,给开了一张方子。其中,有半夏和枳壳两味药。

其余的,就是几乎原封不动地用了一张古方。

最终,患者前后用药60剂,诸证悉平。胃痛之感消失了,而且经过检查,胃的位置也恢复了不少。

医家当时用的是什么配伍呢?

应该说,几乎所有的读者朋友,都答对了。答案确实是 补中益气汤。

按照这个结果来看,网友“清欢”、“TB”、“深蓝”的回答最及时,最准确。截图如下:

这三位朋友,希望你们能在本文的留言区,写下您的电子信箱。文老师这里要赠送的礼品,是电子书《中医五脏病学》。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脏一体观是核心内容之一。脏腑辨证,作为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在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占有特殊位置。《中医五脏学》这部书,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主编,虽然篇幅不长,不到300页,却非常精当地讲解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的常见病。其中,对病症的分析,堪称精细入微。阅读这部书,应该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所以,我把它作为礼品,送给上述三位朋友。

好了。接下来,我再仔细分析一下案例的来龙去脉。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 年纪48岁。

其实,她的胃,早就不舒服了。自打5年前开始,她就常常觉得胃部隐痛。饭后,胀痛之感明显。

胃难受,她就想办法调整。时间一长,她就发现了,自己好像只要躺下来,就舒服很多。坐着或者站着,无论用什么姿势,都不行。

就这样,此人就养成一个习惯。饭后,必须躺着。

但后来,她的问题日益严重了。除了饭后胃部胀痛以外,患者还打嗝、嗳气、食欲不振,浑身乏力。大便也不规律。白天的时候,只要一忙活,稍微累着点,她就心慌。总而言之,整个人的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到医院看看。

结果,到医院这么一检查,患者这才知道,自己胃下垂。胃不在原来的位置,往下掉了!

怎么办?患者思来想去,决定看中医试试。

刻诊,见患者脉象较为细缓,苔薄白,舌质淡红,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语音低微。

当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见:

炙黄芪30克,党参12克,焦白术12克,当归身9克,陈皮9克,升麻5克,柴胡5克,枳壳9克,半夏9克,甘草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患者一共服用60剂,诸证悉平。胃胀痛感消失,体力增加,食欲恢复,体重开始上涨。拍片子一看,胃的位置被“提上去”了。

其实,这个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患者的问题,在于中气下陷。所用的治疗方法,就是补中益气。

什么是中气?中气,就是脾胃之气。中气下陷,说白了,就是中气虚弱到了一定程度,根本撑不住身体脏腑,使得体内这些零件离开了原先的位置,不得不往下“坠”。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从舌脉和全身症候来看,完全是中气下陷的状态。所以,她患上胃下垂,实在是太正常了。至于说心慌,那也是中气不足,心气亏虚的表现。

怎么办啊?中气撑不住,就给它补一补。脏器“坠下来”,我们就给它提一提。

怎么操作呢?医家当时用的是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我们再看一下:

炙黄芪30克,党参12克,焦白术12克,当归身9克,陈皮9克,升麻5克,柴胡5克,枳壳9克,半夏9克,甘草5克。

这里头,除了枳壳和半夏,基本就是补中益气汤的原方。其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行气,令补而不滞。升麻和柴胡提升中气。当归养血,使得所补之气有所依附。这就是基本意图。

因为患者总嗳气,胃胀,所以加半夏降逆消痞。枳壳,能理气,还能辅助提升中气。

其实,对于这个胃下垂,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中益气之法,可以说是通用之法。中医人碰上这类患者,脑子里想到的基本就是它。患者朋友,你要是去看中医,医家开的,也基本是这一套东西,大同小异。我这里,把这个道理简单说一说,有助于您理解自己的病情。

当然了,中气下陷这个状态的产生,也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患者往往经历长时间的发展。最初,患者可能就是脾胃气虚,感到身体乏力、胃部隐痛、食欲不振等等。到后来,问题才慢慢加重。这类人的身材,往往瘦长。因此,有了这个倾向,我希望你务必重视,尽早干预,及时看中医调养,不要等问题严重了再去想办法。拖得越久,治疗效果越差。

补中益气汤这方子,一般也是有成药的。读者朋友到药店去可以看到。但是在具体应用前,必须要有中医师或中药师的辨证指导,不宜盲目。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