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有意思】19同样的问题为什么答案不一样?
全文1000字,不到三分钟
权威的实验,有趣的文章
霍华德·舒曼Howard Schuman &斯坦利·普雷瑟Stanley Preser,1981
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允许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
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禁止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
面对第一个问题时,62%的人认为不应该允许发表反民主言论。但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却只有46%的人表示支持禁止。
******华丽的分割线******
北山开扯:
1
措辞改变观点
人类的观点是主观的,一个词就足以让你的观点发生改变。
就像前文《情境依赖性》中提到的,措辞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禁止”这个词儿,让很多美国人非常反感。
据说,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让意大利人做什么事情,就告诉他们,禁止他们做什么,他们反而会义无反顾的去做。
这次疫情意大利首先中灾,也有他们毫不听从约束肆意妄为的原因。
按照“晕轮效应”,不同的措辞,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境,而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认识方式,感受会有很大不同,本质上就不是一件事了。
所以,措辞不同,观点不同,很正常。
2
另外的一个解释是,记忆。
因为人们的记忆不靠谱,感受不靠谱。第二讲《记忆》中提到,仅仅因为提问者说“碰到”和“撞碎”两个不同的词,就使得人们对于车速的回忆有很大差距。
一个问题是:你经常头痛吗,如果是多久一次?另一个问题是:你偶尔头痛吗,如果是多久一次?
两个不同的词,“经常”和“偶尔”,就会产生不同的回忆。差距有多大?前者是2.2次/周,后者就是0.7次/周,差距高达3倍。
所以,提问者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很容易误导对方给出不真实的反馈。当然,除非提问者有意为之。
3
留心问题
媒体经常发放调查问卷,看似收集民意,很客观,殊不知在问卷的遣词造句、顺序调整、选项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在进行有目的性的操纵,公众意见和舆论很容易被左右。
即使只改变一两个词语——不管是问题本身还是选项顺序——都会对人们的回答产生深刻影响。
所以,如果你是被调查者,一定要留心问题,是否给你设置了一些坑。如果你是观众,要留心组织者给出的结论和依据,是否有故意的引导。
反过来,如果是自己呢?
如果“如何才能不迟到?”转变为“如何才能提前到?”,这样就能让自己,从纠结于如何避免迟到,变为如何能够提前到。
同样,家长常说,“如何教育好我家孩子?”,如果把教育这个词,换成“引导”、“帮助”,是不是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从这些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真正的帮到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一味指责呢。
问对的问题,才能得到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