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18:什么叫“场景”?

1

场景一变,我们的态度就变

上一期,罗胖讲到和华为云的隔空过招,结果当天晚上,华为就联系到得到,周一,华为企业部的老大就把陈盈霖老师送上门。

罗振宇和陈盈霖有了一张合影。罗胖说,看着这张照片,发现有两重关系交织在一起。

  • 一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因为得到是甲方,华为云是乙方,甲方可能就想着榨干挑剔乙方。

  • 二是师生关系,因为陈老师是来帮助得到做企业服务的,得到作为后进学生,应该尊师重教。

同样的两个人,因为不同的场景和关系,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个企业家在外面演讲,结束后很多粉丝纷纷上来求合影,热烈追捧。突然有一个人说,我们刚刚采购了你们的一项服务。

这个企业家自己突然觉得就矮了半截,从粉丝与明星的关系,变为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所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因为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样,保持长期稳定的吗?

显然不是,是根据不同场景不断切换的。

刘永光医生讲了一个器官捐献的案例。

这件事非常难,但说了那么多话,其中有一句很有用:

刚开始,没有哪个家庭会答应。答应后,没有哪个家庭会后悔。

这就从一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切换到他的器官在被捐献人身上延续的温暖的场景。

所以,我们的态度是由场景决定的

2

你的一生有多少个自己?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你又是谁?

你的样子里,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

你的过去是由你的过往经历决定的,你的未来是由你现在的社交环境决定的。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碎片串联起来的,你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工作、跟什么人交往、关心什么、投入什么……这些都影响你的态度。

你关心远隔万里的美国大选,你双十一剁手不停,你逢年过去都像出去休闲度假,我们活在无数个场景之中,场景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心情。

梁宁讲过一个案例,在得到首发一套书,八千本瞬间被抢光;同样的书被别人抢走之后,挂到淘宝商店,降价处理都没人要。

场景不同,选择不同。

所以直播是场景,是真实的陪伴;训练营是场景,是营造培训氛围;启发俱乐部是场景,是一场有趣的分享……

3

创造场景就是创造价值

做产品就是满足用户的需要,但是脱离了场景的需要就不是真实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24小时在线,手机不离手,所以把之前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占满了,所以从微博到微信、从快手到抖音,都是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同样,得到APP的诞生,也是因为碎片化时间而产生的有声课这种产品形态。

反过来说,因为文化习俗而创造的场景,就会衍生出无数的价值。

比如过年,从腊八到元宵节,都是年,都是过年的场景,有无数的聚餐、逛街、购物的需求。

双十一购物节,就是阿里一手打造的购物狂欢场景,而且今年更夸张,从11月1日就开始,这多像过年从腊八开始就预热了。

创造场景,就是创造价值。

有一个洗碗布的包装上印着这样一段话:“你以为孩子学做家务真的只是学做家务么?!整理房间教他责任感,烹饪教他正确的生活方式,园艺教他细心,洗碗教他体贴……至于他能学到多少,全靠你的引导了!”

就像上一期讲的?“如何说服一个人”,说服的本质是帮对方清除障碍。如果你创造了一个场景,能够让对方更容易的做到,那么你提供的这个场景解决方案,就有说服力。

比如有的广告词是“送礼只送XXX”、“困了累了喝XXX”、“怕上火喝XXX”……

每一个都有一个具体的场景,这个场景越具体、越鲜活、越让人有困扰,这个需求就越强烈,这个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给出场景,就是给到价值。

4

用场景塑造自我

既然场景可以不断的被创造,那么也可以通过场景不断的重塑自我。

先说负面的例子:有个设计师跟罗胖讲,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夫妻关系都会变冷淡。就是因为彼此各有各的生活空间,所以交流少了,交集少了,自然就冷淡了。

贾行家在《文化参考》中也讲了“人为什么会自杀”?其中有一种是赌气自杀,用自己的死给对方施加压力,比如到人家门口自杀,或者有的大臣犯颜直谏,这都是造成一种舆论压力的场景。

反过来说,如果一家人总能在一起,创造更多聚会和交流的机会,彼此的关系肯定更密切。

罗胖说:对有些场景,如果不去主动塑造,在生活中是不会天然存在的,比如“崇高感”和“仪式感”

在互联网时代,解构的力量无所不在。你想建构一点什么价值,旁边人立刻就有人冷嘲热讽、点赞吐槽。你刚拿个姿势,别人就说你装腔作势。

但所谓的“崇高感”和“仪式感”又从哪儿来?不就是很事儿嘛,不就是人类赋予自己的嘛。

郑重其事的做一些事情,不管别人怎么看,让自己充满了满满的能量。

仪式感会塑造庄严感。

欧洲的教堂为什么都需要修建的非常高大?为什么藏传佛教徒需要“磕长头”?为什么伊斯兰会有斋月?为什么很多的宗教都有繁复的教义和规训?就是因为这些仪式和程序,会塑造庄严、崇高。

有信仰的人就有力量。

比如特蕾莎修女有一段名言,关键词是anyway,不管怎样。

“人们经常不讲道理、没有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总是要友善;

即使你诚实坦率,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要诚实坦率;

因为,不管怎样,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不是你和他们之间的事。”

想象一个更宏大的场景,就足以超越当下,完善自我塑造。

幸福的人,眼中有目标,心中有方向。

幸福的人,有使命驱动,有意义指引。

幸福的人,活得有价值,死得不遗憾。

人生的意义,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生活场景,就像尼采说的: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