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决策1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我们如何解释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行动: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所以要好好学习。
多运动才能身体好,所以要多运动多锻炼。
情绪冲动容易做错误决策,所以要修身养性……
因果联系就是规律,找到规律,尊重规律,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问题是,如何找到因果联系?
1
相关性
理查德·尼斯Richard Nisbett & 李·罗斯Lee Ross,1980
假设有一篇关于大脑肿瘤的论文,对250位病人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表中数据,你认为头晕和大脑肿瘤之间存在联系吗?
多云就可能下雨,这很容易知道。但是判断这种“协相关测量”,就比较困难了。
即使是专业的护士,如果没有接受过统计学训练,也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简·斯梅兹伦德在1963年就做过相关研究,她向护士们出示了100张病人病历卡片。
有症状标记为+A,没有是-A。如果得病了标为+F,没有是-F。如下图:
结果有86%的护士认为症状和疾病相关,7%的认为不相关,7%放弃回答。
正如斯梅兹伦德所说:“没有经过统计学训练的成人被试显然对相关的概念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只要让他们进行统计方面的归因,他们总是倾向于仅仅利用++案例的发生频率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出现症状和患有某种疾病之间都是不相关的。
人们凭借直觉做出的判断是不靠谱的。
人们往往只关注发生了什么,却容易忽略没有发生什么。
福尔摩斯在《银色马》的案件中,当听到报告说“狗整晚都无所事事”,就聪明的想到了“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因为狗会对陌生人咆哮,而它没有咆哮,说明一定是熟人。
与观察到根本不存在的相关性相反,我们可能会忽略真正的相关性。
2
证实偏见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便观察邻居,发现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在自己的谷堆里找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这就是证实偏见。
如果我们已经产生了某些固定的看法,就会搜集更多的信息,去证实这个偏见,而对于其他的证据视而不见。
彼得·沃森Peter Wason,菲尔·约翰森Phil Johnson &莱尔德Laird,1972
假设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现在四张卡片朝上的一面分别是E、4、K 和7。我现在告诉你,如果一张扑克牌的正面是E,那么它的背面就是偶数。为了检验我是否在说谎,你要翻开哪几张卡片?
研究者让128名大学生做这个实验,59名学生选择了常见的回答,E和4。42名学生只选择了E。仅有5名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E和7。
这说明,人们更倾向于证实问题,而非证伪。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原则就是证伪原则。
可以证伪的才是科学。那些自圆其说,永远无法被证伪的就不是科学。比如你永远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
证伪,比证实更重要。
3
归因
如果你的孩子回家跟你说,他被老师批评了,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你至少希望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受到批评?
这个很简单的事,却隐含着三种不同的归因方式:
独特性:教师甲是不是只批评学生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
一贯性: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
一致性:只有教师甲批评学生A,还是所有教师都批评学生A?
不同的归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再比如,一件事情,如果谁都做不好,那可能是事情本身的问题。
如果有人能做好,有的人做不好,那可能就是人的问题。
如果只是在发达地区做的好,那可能是环境的问题。
所以,阿里巴巴提拔干部,有一条就是必须跨区域流动。
在发达省份干的好,把他调到落后地区,带新团队,如果能够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那就是真的有实力,而不只是运气好。
所以可以看出,归因最重要的就是数据,要有持续稳定靠谱的数据,用数据说话。
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结果,就匆忙得出结论,那样往往是无效的。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够准确找到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容易迷失在杂乱的信号噪声中。
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必须要准确归因。
盲目自信害死人。
4
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总是善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自己的努力聪明;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比如运气不好。这种现象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如果自己做的好,就归因为自己能力强;
如果自己做的不好,就归因为环境因素;
如果对方做的不好,就归因为他能力差;
如果对方做的好,就归因为他的运气好……
总之,对于自己过分宽容,对于别人过分苛刻。
自己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就归因为环境因素。而孩子现在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他自己不努力。这件事不是很荒谬么?这不也正是很多家长的心态么?
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能够不自己骗自己,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环境因素,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有的放矢,才能最终更好地提升自己。
厉害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会谦虚的说,自己运气好。而当做的不好的时候,说自己努力还不够。
反之,不行的人,失败了就怨天尤人,到处推卸责任;成功了就自吹自擂,沾沾自喜。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每次成功了都归因为自己聪明,而失败了就埋怨环境因素。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型心态”。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最著名的研究,就是成长型思维。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就不要总是夸奖他聪明,而要夸奖他的努力。
夸奖孩子聪明,他会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如果做的不好就证明自己不聪明,就畏惧挑战、不敢进步。
反之,夸奖孩子努力,即使她一次表现不好,她也会归因自己努力不够,勇于接受挑战,可以不断成长进步。
5
自我中心偏差
人们夸大自己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夫妻两个人都认为自己做了更多的家务,
公司取得了成绩,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贡献大,
篮球队员都认为自己在比赛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这些都是自我中心偏差。
而且这不一定就是人们自我维护。在涉及到夫妻双方,谁挑起冲突这种问题时,也会出现归因自己的自我中心偏差。
所以,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易得性偏差的原则,每个人能够更多的回忆自己做的事情。
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归因解释,把某些负面的事件归因于某些稳定的、普遍的、内部原因,这是抑郁症患者的普遍现象。
抑郁症患者总是对自己做出非常负面的解释,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倒霉蛋,其实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误会而已。
归因风格,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
总结
归因就是找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如果找错了因,就跑错了方向。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徘徊在低水平,不断低效重复?就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正确的归因,不知人,不自知。
有的人位居高位,错把平台实力当做自己的能力;
有的人股票大涨,错把运气当能力;
有的人一次成功,错把偶然当必然……
世界充满了随机性,找到背后那个稳定的、持久的、可靠的原因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发现那些影响自己未来的战略性的关键点,才能避免自己停留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
跨越阶层的前提是认知升维。
认知差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