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拾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年前写春联,专门写过高中斗方。碰到不少中学生家长,面临中考或高考,要求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
不少孩子,又是承受高考或中考压力。传统的七月上旬,现改为六月上旬,今年已经明确六月七、八号两天高考。
平时也是,高中本意何为。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或猜拳三元及第。还有,自称老童生了,以及名落孙山。
不少话题,都涉及古代科举制度。很多人朦朦胧胧,似是而非,不知道其中的所以然。只是顺口一句,不知本初。
古代科举,穷人读不起书,属于高大上。列朝列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今天,就来梳理一下,知其一二。
(一)科举制度的渊源
古代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其途径,基本上就是靠科举。
始于隋朝。南北朝时期,仕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选官注重门第难以为继。隋文帝杨坚,废九品中正制,兴科举。
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穷苦人家,读不起书,苦读登仕者少数。经史为唯一学问,科技知识,不入社会文化主流。
止于清末。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发展困难,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始,停止所有乡会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
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历史上,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
(二)分级取士的形式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尤其是明清,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八股文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分级取士,依次:童生,秀才(生员),举人(前甲解元),贡士(前甲会元),进士(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1、童生试,即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可入府、州、县学,应试者称童生。
2、乡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取举人,第一名解元。
3、会试,又称春闱。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可应考,录取三百贡士,第一名会元。
4、殿试,科举最高级别考试。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贡士,以定甲第。皇帝并不一定亲自策问,经常委派大臣殿试。
取三甲,为进士。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称号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称号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称号同进士出身。传胪为二、三甲第一名。
(三)科举涉及的名称
金榜题名。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为金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殿试得中。没有得中,即落榜。
进士。殿试通过进三甲,称进士。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加上榜眼,探花,为一甲前三名。另外,还有二甲,三甲。
贡士。参加会试,被录取的称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取得进京殿试资格,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高两级。
举人。参加乡试,被录取的称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了。主要有,恩贡,岁贡,优贡,拔贡,副贡。
国子监,国家最高等级学府。还有州学,县学,私塾。好不容易,入国子监读书,却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例贡,是指援例捐纳。给官家捐款,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贡生,属于地方层面的知识阶层。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后来,为读书人的统称。今人,也有经常自嘲,称自己老童生。
科举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叫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
俗夫 2021年2月23日随笔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