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孟浩然《春晓》:流传千年的名篇佳作,其实写的就是睡懒觉
出身不愁吃穿的孟浩然,从小就没有入世的想法。和弟弟诗书学剑,和好友张子容隐居鹿门山,过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隐居后到京城结交显贵,参加科考,虽然走了入世的路子,但骨子里还是有着他的隐居梦的。或者说从小的经历已经告诉他生活的本来面目,原本就应该这样的。但生活的现实却又与他的理想是不一样的。
参加科考,走入仕之路,对于任性的孟浩然来说,是他不得不向生活的低头,是做给朋友们看的,他的内心追求的是他的田园生活。以至于他参加科考的态度是无所谓、随遇而安的,这从张说引荐他“偶遇”唐玄宗就能看出来,按说能够以平民之身见到皇帝,那应该是非常谨慎和重视的。以他的智商断断不会说出“不才明主弃”的话来,但他就是说了,丝毫没有给皇帝面子,也没有给好朋友张说面子。
孟浩然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入世,所以才向好友张九龄等人写信希望引荐做官。另一方面又害怕入世,更享受游山玩水,更安逸于和朋友们喝酒对诗的交往。这种思想和状态可以说贯穿于孟浩然的一生,从他隐居鹿门山时就埋下了种子。
著名的《春晓》一诗,是被选入小学课本的,可以说无人不知。这首诗就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那时候他才多大呀,22岁。由于他出生在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家庭,从小就不用担心生活来源,而且书香门第的熏陶,培养了他内心里的清高。到他40岁离开鹿门山到京城长安,几乎18年的时间都在鹿门山生活。
他在鹿门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春晓》一诗其实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来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里睡不醒啊,醒来时天早已大亮,到处都是鸟儿清脆的叫声。想想昨天晚上的阵阵风雨声,也不知道吹落了多少盛开的鲜花。
从诗本身来说,诗写得非常好。全诗20个字,把某一个春天雨后早晨醒来后的联想写的回味无穷,语言平实无华,毫不做作,对田园间的春意和诗人的情致无声无息中悄然流露。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并能入选小学课本,那水平自是没得说的。
但从“诗即是史”的角度,尤其是“诗更是诗人的历史”角度来看,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就是孟浩然在鹿门山的生活写照,雨后清晨,阳光明媚,百鸟齐鸣,诗人在干嘛呢?睡懒觉。不用劳作,不愁吃穿,尽情享受着家庭的供给和大自然的美妙,多少惬意!如果是老人还则罢了,可孟浩然这时候才22岁呀,就已经过上了这种生活。由此可想他后来的生命历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