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西宁八景”版本
另一个“西宁八景”版本
华表江声(何汪权画)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流风所及,也有滥竽充数,凑合而成的,致令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升平(指存在社会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但始终不失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
“西宁八景”始于赵震阳知县,其续编的康熙六年《西宁县志》首次记载了“西宁八景”,具体为:
华表江声、文昌萝月、玉枕松风、龙井疏钟、文峰耸汉、武岫晴烟、甘泉天浚、龙岩双鲤。
过了六年,王钺知县提出了“新六景”:
龙池秋月、丹鼎朝霞、虹桥烟霭、锦石波清、云窝落梵、松阁飞涛。
两相对比,“西宁八景”中的玉枕松风、龙井疏钟、文峰耸汉、武岫晴烟、甘泉天浚、龙岩双鲤落选,但增加了龙池秋月、丹鼎朝霞、云窝落梵、松阁飞涛。
根据清代4本《西宁县志》和民国1本《旧西宁县志》记载,我们只知道上述“西宁八景”和西宁“新六景”。
但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一·舆地志·西宁县·八景》还载有另一“西宁八景”:
苏祠山色、华表江声、武岫挥戈、文峰挺秀、玉枕松风、文昌萝月、长春晓钟、灯心惠井。
苏祠山色:意思是苏公祠的山色很美。苏祠就是苏公祠,又称遗爱祠。在西宁城东三里。明万历三十九年建,祭祀知县苏至卿。有祀田1顷11亩3分4厘,在土名大小黄麖这些地方,每年租金银六十四两。清嘉庆年间,知县沈宝善重新勘查祠田,邑人张子京为之撰记。说每年租银190两多。苏祠乾隆间重修,后被洪水浸毁,只能在祭祀沈宝善知县的沈公祠祭祀苏致卿知县。其山色之美,康熙三年岁贡生区国龙有《苏公祠》一诗写道:
干戈满地此登楼,木落山城见水流。
俎豆仅存苏令泽,衣冠仍对鲁儒游。
寒村返照丹枫老,旷陇凝烟紫巘浮。
最是酒怀消不尽,欲寻高处望神州。
文昌萝月(何汪权画)
华表江声:是指华表石与华表石下的西江涛声。华表石在罗旁水口对岸,距离县城20里,远远望去,华表石好像和尚的头,民间称它为和尚石。汉朝陆贾出使南粤,舟行到这里,默默祈祷说:“我能成功劝说南越王赵佗归顺朝廷的话,就用锦缎子裹这华表石,作为对山灵的回报!”陆贾成功劝说赵佗归顺朝廷,回程时兑现承诺,以锦缎包山石,锦缎不足,就请人种植花卉来代替,因此叫锦石山。从前山下有一座陆贾祠,后来荒废了。明朝年间瑶人大肆作乱,因为锦石山的形状像武士的头盔,瑶人于是称锦石山为石将军,每次出战,他们一定在罗旁水口处呼叫“石将军!石将军!”如果华表石答应,出战必胜,不应,必败。万历五年(1577年),朝廷平定了瑶乱,凌云翼在山崖上刻上“华表石”三字以记录他的功绩。重新把华表石制服,使之成为永远守护文昌江、西宁县的门户。锦石山于是又恢复称华表石。堪舆家说:华表石虽然隔着大江,但罗旁水口是靠它屏蔽的,有了华表石,西宁文昌江99个弯曲的流水就不至于直接泻走,对弥补西宁县的地理形势有不小帮助。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让华表石成为了西宁第一景。但其实华表石不属于西宁,属于德庆州,把相邻州县的景点作为自己的景点,虽然不大妥,但在清代很流行,如罗定本州把西宁的“大湾渔唱”作为罗定八景。
武岫挥戈:武功山的雄姿让人联想起罗旁大征的金戈铁马。武功山在县城西面1里的地方,高20多丈,山形雄伟壮丽,在县城的左边辅助西宁县。与在东面辅助西宁县的文德山相对。
文峰挺秀:挺立的笔架山十分秀丽。笔架山在县城南面15里的地方,山脉从大塘的金谷顶起,曲折连绵20多里,到天丫尾分成二支分支山脉,一支到涌波口延伸上马峒才到尽头。一支延伸10多里后形成笔架山。笔架山高280多丈,三峰特立,好像笔架一样,是学宫的案山。
玉枕松风:指玉枕山上的松林,在风中发出谡谡声响。玉枕山在县城北面半里,山势绵延,形如一个枕头,故名。又因为县署建在玉枕山,因此玉枕山又被称为县山。
文昌萝月:是指月光穿过藤萝,照射着如长虹卧波的文昌桥。文昌江在县城东面1里,源出广西梧州府岑溪县境,向东流入西宁县,经封门守御千户所,折向南,又折向东北,来到西宁县城,又折向南,再折向东北,到达罗旁口,流入西江。文昌水古称罗水,罗阳县因此而得名。1995年《郁南县志·第二篇·第四章·第一节》说该河发源于广西藏族自治区岑溪县龙里坑的冲汉牛勒顶(属云开大山),流经本县通门、建城、罗旁3个镇,全长64公里,有深水、天堂、车滘、便民河等支流。民国至建国初期,鸡林以下河段可通行“鸡林艇”,经罗旁口来往都城。回航建城需用人力拉纤。上世纪60年代后,上游修建了向阳水库和电站,河道即不复通航。文昌桥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后被洪水冲毁,知县林致礼修复。不久被火烧毁,改建到天后庙前。后来又倒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苏至卿捐出一年薪俸,加上其他人的捐款,修复该桥。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修文昌桥工程完成,桥宽6尺,长10多丈。人们流连桥上,藤萝披拂,明月清风,挹取不竭,轻烟薄雾,澹宕尤奇。
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一·舆地志·西宁县·八景》
长春晓钟:长春寺早晨的钟声。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寺》载:“长春寺在东门外,万历九年建设。”长春寺不仅仅是一座佛寺,它还承载着其他功能。康熙二十六年的《西宁县志·卷之四·礼仪志·圣节、元旦》:“冬至先期知县率僚属、师生至长春寺习仪。”不但如此,在上谕亭建成前,长春寺还恭奉着龙牌位。
灯心惠井:灯心岭(又称黄五岭、百步岭)上的甘泉井惠及行人。灯心岭在县城南面50多里的地方,高200多丈,岚光掩映,古木参天,景色最为幽静而优美。万历间千户刘元威带领士兵开西山大路,在这里挖到了一眼山泉,知县林致礼遂将泉建成井,名为甘泉井,并在井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甘泉亭。
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一·舆地志·西宁县·八景》所载的“西宁八景”,与赵震阳的“西宁八景”相比,景名完全相同的有:华表江声、玉枕松风、文昌萝月。所指景点相同的有:武功山、文笔山、甘泉井。赵震阳的“西宁八景”和王钺新六景都没有提到的景点有:苏公祠、长春寺。
但奇怪的是,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一·舆地志·西宁县·八景》所载的“西宁八景”,在康熙二十六年的《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形胜古迹》中,完全没有提到,该志有关八景和六景只有以下记载:
旧八景曰:华表江声、文昌萝月、玉枕松风、龙井疏钟、文峰耸汉、武岫晴烟、甘泉天浚、龙岩双鲤。
新六景曰:龙池秋月、丹鼎朝霞、虹桥烟霭、锦石波清、云窝落梵、松阁飞涛。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