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方的角度看内部运营
引子
这个问题是来自于修习营一期的两位同学,大体意思是:
企业运营层面的负责人,他们要向股东/董事会/投资方/总经理汇报运营情况,或者解释IE/精益生产/信息化软件(MES之类的)有什么用,那么怎么讲到股东/董事会/投资方/总经理他们所关注的点呢?而不只是讲一堆纯粹技术的内容,让大老板们听的云里雾里,失去耐心,最后还评价不好?
然后经过该话题必要性的投票,达到了333票,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其实写这篇文章我都不用准备啥材料,基本都在脑子里,应该能一气呵成。
在讲具体的关联性问题之前,先讲点向上级汇报其他的注意点:
态度要谦虚,但是不能怂。要讲他们关注的,他们听得懂的。也要讲自己专业的,他们不熟悉的。这样才能他们才会觉得你是专业的,而且还能站在他们角度考虑。全部说他们关心的,他们会质疑你的专业能力。
正文
好了,我们讲具体的关联性。我们先考虑下,如果我们自己去买个股票,或者盘个店面,我们是怎么考虑的?
比如,我花10万块盘个店面干一年,然后一年能赚2万元利润。那就是2/10 = 20%的资本回报率。我们应该都会这样算吧?
如果其中的6万块是我没有利息借给你的,那么资本回报率还是20%,但是你自己净出了4万块,那么这个净资本回报率就是2/(10-6) = 50%。
其实大公司的股东一样的,也是十分关注个这个净资本回报率(ROE)指标。号称是巴菲特最关注的指标(当然了,巴菲特也没有亲口和我说过,我也不能肯定)。
诚然,一个复杂的公司,比盘一个小店面复杂得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一步步推导的。
净资本回报率 = (净利润/净资本)
我们把这个公式展开一下,添一些细节:
净资本回报率 = (营业额 - 成本)/(总资本 - 总负债)
上面很容易理解,我们“稍微”把这个公式再展开一下,再添一些细节,把:
成本 = 制造成本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销售费用 + 其他费用。
总资本 = 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
这两项代进去,于是得到如下公式。
净资本回报率 = (营业额 - 制造成本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销售费用 - 其他费用)/(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 -总负债)
大家先不要冒冷汗,我们逐项看,看完你就知道了。
营业额,除开说外面卖脱销了,生产跟不上。只要能供应的上外面的销售量,这个和内部的运营基本没啥关系。
制造成本,一般主要有直接物料,直接生产人员人力,设备折旧,能耗。这样一看,什么搞价值工程(鸡贼聪明地偷工减料)的,就是直接减少物料。什么搞线平衡,多能工就是直接减人力。什么搞设备维护保养,就是增加设备使用年限,减少每年折旧,比如财务把设备分10年折旧,结果保养的好,用了15年,后面5年就是0折旧啊,财务报表上制造成本马上下降一截。
管理费用,一般都是管理人员工资,以及一些费用。那么搞什么流程再造的,就是干这个啊。
财务费用,一般就是问银行借钱的利息。这点后面我一起讲。
销售费用,一般就是打广告,商务活动等等的,这个和内部的运营基本没啥关系。
其他费用,一般都是有的没的,非经常性的费用。
以上都是分子上面的内容,分子越大越好。其中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内部运营会影响。
接着我们看分母,分母要越小越好。
存货,就是各种库存,什么原材料库存,成品库存等等。内部运营搞IE的,搞精益的,一听到这个词就像吃了体育赛事禁止药物似的。
其他流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应收账款,理财产品等等,一般和内部运营没啥大关系。主要和财务决策,要债能力(产业链地位)相关。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提升OEE,这样就能尽可能用少的设备。做flow,做场地规划,就能少用厂房面积等等,就是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
其他固定资产,主要是什么对于其他公司的长期投资,收购后的商誉等等。
总负债,就是总共欠别人的钱,有欠银行的,有欠供应商的。这个和内部运营关系不直接,但是也有。因为运营的不好,企业就得多借钱来保证一直有现金,来保证发工资之类的。这样也会增加上面的财务费用。
都过了一遍,我们再看看这个公式:
净资本回报率 = (营业额 - 制造成本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销售费用 - 其他费用)/(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 -总负债)
蓝色的就是和内部运营强相关的项。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以后给股东/董事会/投资方/总经理汇报的时候怎么选着重点了吧?不是整体说,你看我这个平衡率有80!我这个OEE有80!他们看了这个数字之后,大概率会想,这个数字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呢?这个东西会怎样影响其他的部门。比如提升OEE会不会导致物料效率下降?等等。如果内部运营负责人能够全部把这个关系梳理一遍。我相信沟通会更加顺畅。
一个小拓展:
这里有个问题,比如减少1万块的制造成本和减少1万块的存货哪个收益更大一些?
其实就是(A+1)/B 与A/(B-1)哪个大的问题。
我们
(A+1)/B 上下乘以(B-1),得到(A+1)(B-1)/(B(B-1))。
A/(B-1)上下乘以B,得到(A)(B)/((B-1)B)。
(A+1)(B-1)和(A)(B)哪个大?看来要分类讨论下了哈。思路有了大家自己动手下吧。这样你就有公司是先从哪个方向突破的思路了。
再来一个拓展:
我们在
净资本回报率 = (净利润/净资本)
公式的基础上乘以 1 = (营业额/营业额)*(总资本/总资本)
净资本回报率 = (净利润/净资本) *(营业额/营业额)*(总资本/总资本)
从新排列下,
净资本回报率 = (净利润/营业额)*(营业额/总资本)*(总资本/净资本)
我们将
(净利润/营业额)称之 净利率。
(营业额/总资本)称之 总周转率。
(总资本/净资本)称之 杠杆率。
那么,
净资本回报率 = 净利率 * 总周转率 * 杠杆率
这个就成了杜邦分析(有个人和我说是立邦分析……)中分类方法。这三个率也是投资人,股东,董事会经常会关注的财务数据。
我们看看如果我们内部运营做的好,这三个率是怎么变化的。
先看净利率:
净利率 = (净利润/营业额) = (营业额 - 制造成本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销售费用 - 其他费用)/ 营业额
内部运营能降低制造成本,管理费用,所以净利率会升高。
再看总周转率:
总周转率 = (营业额/总资本)= 营业额/(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
内部运营能降低存货,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所以周转率会升高。
再看杠杆率:
杠杆率 = (总资本/净资本)= (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存货 + 其他流动资产 +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 + 其他固定资产 -总负债)
分子,分母都会变动,不太好说。因为负债的问题,杠杆率升降都有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公司整体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以及产业链地位决定,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
整体来看,内部运营能有效提升净利率,提升周转率。
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建议内部运营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提升周转率上面,因为这块运营影响更大,净利率那一块,研发部门影响更大,因为比如研发了一款能收割情怀的产品,净利率会大增,可能就忽视运营在制造成本端的贡献了。另外投资方一看,同样行业周转高,运营大概率好。如果利润率高,第一反应应该是研发强,市场强。
一个有奖励的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