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导读:怎样治疗少阴兼太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少阴兼太阳证的治疗,要根据少阴阳虚的程度,确定表里先后的治则。若以阳虚为急,虽有表证亦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阳气恢复后方可解表。否则即有亡阳之变;若少阴阳虚不甚严重,先温里则助其邪,先解表则伤其阳,当采取温经散邪、表里同治之法。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组成】 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化裁】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文献】

1. 方论 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配伍特点

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感而致的少阴兼太阳证,即太少两感证y也即阳虚外感风寒证。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程尚短,阳气虽虚而不甚,以风寒外束的表证为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二便正常,脉沉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解表。方以附子温经助阳,麻黄宣散外邪,细辛既助附子温里,又助麻黄解表。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表证轻而缓,以阳虚偏重。主要见恶寒,手足不温,无汗,二便如常,并有轻度发热,脉沉。因此,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益气温经扶阳、微发其汗,取附子、甘草温阳益气,配麻黄解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表证脉浮,脉反而是个沉脉,那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这种人阳气虚弱,多发生太少两感,反反复复的感冒好不了。这种人他不应该发热,如果发热就叫“反发热”,用少阴特有的“解热镇痛药”细辛。太少两感的病人大多恶寒不发热,他这个感冒病势缠绵,老不好,一月两月还有感冒的症状。

歌曰:

表脉反沉麻附甘,阳气虚弱多两感。

反热即向细辛求,但寒不热病缠绵。

【运用】 庞氏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干姜、甘草、桂枝为主方,治疗两感证31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1例,4-6剂而愈者4例,10剂而愈者 5例。[庞存生,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两感证 3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4):48]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许某,男,47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予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9g,制附子9g,炙甘草6g,川芎9g。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2日,精神如常。

【解读赏析】《沈注金匮要略》谓:“麻黄附子汤中以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俾邪出而真阳不出,即开鬼门之变法也……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证治准绳·伤寒》谓:“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金鉴》谓: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盖少阴属表,是胡先生首先提出。这是他通过临床研究《伤寒论》得出的结论。认为依据八纲,即各病证有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分,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种不同性属的证,表证自不例外,也有阴阳之分。对此《伤寒论》有着明确说明,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日本人山田宗俊认为此条是“就其病发之始而言,所以称发也”,又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即是说在表的病证,有因阳实热之体,机体正气相对旺盛出现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也即太阳病;有因阴虚寒之体,机体气血沉衰,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相对当指少阴病。藤平健也认为体质分为阴阳两型,如遇感冒则出现或偏于桂枝汤和小青龙汤的阳证,或偏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阴证。这里所说的阳证和阴证实际即是太阳病和少阴病。但是体质又非绝对因素,本来是表阳证(太阳病),可因发汗过多等而转化为表阴证(少阴病)。

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即是。即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因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出现表阳证或表阴证。表证分阴阳,证治自有别,《伤寒论》也有明确地说明,如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里是说表证有大青龙汤之属的阳性证,也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之属的阴性证,大青龙汤的应用,无少阴证”,表证虽应用汗解,但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证者,不能用大青龙汤。无少阴证,即明确是表阳证时,方可用大青龙汤发汗治之。藤平健曾治疗自身感冒咳嗽,初以为是小青龙汤证,服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知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服之很快治愈。说明太阳病和少阴病都属表证,但其病性有阴阳的根本不同,其治疗也就根本不同。因而藤平健深有体会地说:“中医治病辨证用药就像汽车的齿轮转动一样,必须齿口相合,如不相合,汽车是不能开动的。然而两者之间又并无明显的鸿沟截然分开,因病位同属表,如辨证不仔细也易混淆。”吴鞠通也有类似经验,例如于甲子二月二十五日治疗吴氏医案,第1天见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脉紧,用麻黄汤治疗不效,而第2天经仔细辨证,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一剂即愈。显然是第1天把少阴病当作了太阳病治疗当然不效。也说明表证治疗虽都用汗法,但有阴阳性质的不同,即阳实热者为太阳,阴虚寒者为少阴,治疗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论六经病以三阴三阳各自相对为言,虚则少阴,实则太阳,喜多村直宽、恽铁樵等也有论述。

关于少阴病的症状,在少阴病提纲只有“但欲寐”三字,加上第7条“无热恶寒”四字,作为提纲也显得太笼统,使后人不易弄清少阴病的临床表现。近代不少人,在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过程中,认为其适应证还有许多具体症状,如山田光胤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仅见面色苍白,而且有身冷恶寒、手足逆冷等寒性症状;大冢敬节认为有头痛、四逆;藤平健则认为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头痛、身痛,并根据少阴篇屡屡提到咽痛,因此认为该方证可见到咽痛,而且多次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咽喉刺痛的感冒皆取良效。而且他们经常依据少阴病提纲应用于感冒、头痛、四肢痛、咳喘、支气管炎、哮喘、腰痛、蓄脓症(脑漏)、过敏性鼻炎等病的辨证,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人,凡符合提纲特点者判定为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加减治疗皆收卓效。

如上述,不但说明少阴病尚有许多在表的症状,而且还说明,作为提纲虽然不能概括全面,但以此提纲判断少阴病是绝对可靠的,也说明了少阴病属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