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收藏家
老翡翠就如岁月在老人脸上刻下的斑纹,再也无法抹去。它们不再明亮,不再晶莹剔透,但是却带着独有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气息,淡淡地向我们述说它身上的岁月流长。
翡翠在中国的盛行始于清朝中期。那时,乾隆帝对古缅甸两次用兵,使其臣服于大清成为外藩,这大大降低了翡翠原料进口的难度。从这一时期往后的历史文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翡翠制品。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从缅甸大量进口翡翠原石的记录。
色彩美,世界上任何宝玉石的绿,都没有像翡翠的绿那么艳丽、丰富,给人以生命活力,似如生命活力,似如活的生命,碧绿清澄生机盎然。
翡翠的硬度为6.5--7.0,相对密度为3.328--3.40,折光率为1.66--1.68。硬度、密度、折光率是翡翠的DNA,只要是翡翠三项硬指标完全达标如何做假?
通过“工”来辨别翡翠的年代的,古代抛光技术不好,翡翠自然没有现在的光泽。由于受开采技术的制约和雕刻工艺的落后,其实明清代的翡翠品质和现代翡翠真的没法比,且数量有限。
清代的翡翠分两个时期,一是乾嘉之时的翡翠,二是咸、同之后的翡翠。前者的翡翠材料多为云南的翡翠材料,多温润的质地,翡翠制品多为摆件,餐具,饰品{包括仿古件}。后者的翡翠材料多是缅甸进口的翡翠材料,多白底青种和花青种,翡翠制品多为首饰。但有高翠的玻璃种,冰种。高翠的翠材也很稀 少,并难见大器。
有关翡翠这一说法在古时候还有个故事,据说在南方生长着一种鸟,毛色鲜艳美丽,有红丶绿丶蓝色以及棕色多种颜色。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鸟类的雄性都生有红的羽毛,称之为“翡”,雌性鸟的毛色为绿色,称之为“翠”,两者相合,称为“翡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