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唐朝背影》七 公元 761 年的一个春日
七
泰
陵
悲
歌
01
公元 761 年的一个春日,春风轻拂着湖边柳枝,高墙深院的太极宫异常安静。苍凉的箫声越墙而出,吹奏者是位垂暮老者,身旁侍者寥寥。
他 27 岁称帝,是我国古代最有艺术才华的皇帝之一,却在度过 43 年太平盛世后遭逢安史之乱,他以古稀之躯远避巴蜀,一路劳顿终回长安,兵燹没有结束,偌大帝国在没有散尽的硝烟中修复着伤口。
他是李隆基,大唐帝国第七位皇帝。他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也亲手打翻了天宝繁华,将唐朝带向衰落。是怎样的性情和经历,让一个人的一生如此沧桑传奇?
唐玄宗的泰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方的金粟山,是关中平原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金粟山脚下四野平阔,山势拔地而起,山姿雄伟,在初夏的关中平原上,整座大山显出一种豪迈和雄浑的气魄。
公元 729 年,金粟山的不凡气势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时年 44 岁的李隆基。据传说,当时他正行于拜谒父亲陵墓的途中,突然,东北天空中白雾冲天,似有一条巨龙在盘桓飞舞。李隆基一行紧紧追随巨龙一路前往,发现了云雾缭绕的金粟山,那龙盘凤翔的山峦刹那间俘获了唐玄宗的心,他马上决定将金粟山作为自己千秋之后的陵寝所在地。
令人唏嘘的是,唐玄宗虽看中了金粟山的雄伟,却没有料到自己死后的哀戚。他的陵园不但无法与曾祖父的昭陵、祖父和祖母的乾陵相比,甚至无法媲美父亲的桥陵。
桥陵在泰陵以西的丰山之上。桥陵的建造年代正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玄宗以空前的规格为自己的父亲营建了皇陵,整个陵园占地竟达 800 多万平方米。
据史书记载,桥陵以山为陵,在山中腹地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陵墙四面各开一门,北门之外便是庄严整肃的神道,神道长 625 米,宽 110 米,其宽度竟是乾陵神道宽度的2倍。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几十尊高大精美的石像生。
桥陵建成之际,地面建筑宏伟壮阔,共建有阙楼、下宫、陵署十几座,除此之外,还有一座九开间的雄伟献殿。
在桥陵的东南方向,分布着大量陪葬墓,迄今为止已知的就有 14 座。有趣的是,这些陪葬墓已不同于初唐时期的功臣密戚陪葬,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皇室成员,其中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岐王李范,有让出太子之位给三弟李隆基的大哥李宪,还有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人”的唐皇室画家李思训。其雄伟的盛唐气势可见一斑。
可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其泰陵的陪葬墓却只有寥寥两座:一座是高力士墓,一座是杨皇后墓。这位杨皇后是唐肃宗李亨的生母,不是玄宗那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
莽莽金粟山,荒烟蔓草,残石断瓦。
谁能想象出,这座陵园的主人,竟是中国中古世纪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
泰陵翼马星轨 摄影:射虎
02
盛世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政治清明,制度先进,依法治国,民生富强,军事强大,文化大繁荣。
公元 713 年的深秋,李隆基真正掌权后准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阅他的军队。
这一年夏天,27 岁的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逼迫太上皇李旦退位,赐死了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太平公主,开始正式独掌朝纲。
为了在世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君威,初为皇帝的李隆基选择了一身戎装,东出长安到新丰阅兵。10月13日,20 万士兵齐集骊山脚下,旌旗猎猎,盔甲鲜明,队伍绵延 50 多里。唐玄宗立于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士兵。
让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皇帝想不到的是,20 万大军动作参差不齐,军容散漫。李隆基大怒,他果断将负责阅兵礼仪的军官斩首示众,并将兵部尚书流放岭南。
这一举动震慑了所有参加阅兵的大臣和士兵。兵部尚书在先天政变中军功显著,只因为没有管束好手下就立时被判流放,负责阅兵礼仪的军官人头落地,20 万大军瞬间鸦雀无声。李隆基用雷厉风行的手段,获取了对大唐军队的绝对权威。
在万山红遍的骊山脚下,面对猎猎旌旗下整肃的队伍,年轻的李隆基在心里默默谋划着一个更重要的举措。
第二天,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奉密旨来到骊山脚下。他叫姚崇,时任同州刺史,一天前,他接到密旨,诏令他陪同皇帝一起打猎。时年 62 岁的姚崇曾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朝,文武双全,所治清明,备受朝野称颂。年轻的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借打猎之名看到老姚崇不减当年之勇,心中大喜,当即决定任用姚崇为宰相。
姚崇趁机提出10项政治主张。这10项主张分别是:为政先仁义;不急于开疆拓土;宦官不能干预公事;皇亲国戚不能出任重要官职;行法治;除例行的租庸赋税外不再增加其他供奉;杜绝建造寺庙宫殿;以礼对待大臣;允许大臣批评时政;不许外戚干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
一个雄心勃勃、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轻皇帝,一个成熟稳重的政治家,从他们建立互信同盟的那一刻起,开元时代已准备好登上历史舞台,一个锦天绣地、富庶繁华的新纪元拉开了它的大幕。
《唐六典》是一部由唐玄宗亲自制定纲目的法典,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它先后会聚了 9位当朝首辅宰相,历时 16 年才得以成书。它展现了唐朝的政权组织形式,记述了唐朝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人员编制及其职权范围,对唐及后世的行政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清代《四库全书》称赞为“一代典章,厘然具备”。
《唐六典》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选用人才,管理国家。选用栋梁之材,这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政府的重中之重。开元伊始,大唐的政治开始走出各种政变的阴影,唐玄宗“欲复贞观之政”,“求治甚切”。《唐六典》也成了唐玄宗早期治国理念的宣言:拨乱反正,恢复贞观时期的用人制度,严格依靠制度选拔任用官员,并对其实施监管,让权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利用。御史大夫就是行使这种监管权的官员。
一天,玄宗正在朝堂上与文武百官例行早朝。朝堂外突然出现一阵很大的响动,紧接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官员拖着一条腿慢吞吞地挪进了朝堂。这个叫李杰的御史大夫的举动让唐玄宗有些奇怪。再看他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似被打伤,唐玄宗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
唐朝的御史大夫级别不高,地位却很尊崇,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级官员的言行进行司法监察。但任凭他地位再尊崇,衣衫不整地朝见皇帝也是不合礼法的。
原来,关中平原主要靠渭水灌溉,武则天时期,皇族权贵将渭水截流,设置用水驱动的碾碨来牟取暴利。李杰曾上书弹劾此事,得罪了相关权贵,其中一人是玄宗王皇后的妹夫孙昕,就是他和另一位权贵怀恨在心,打了上朝路上的御史大夫李杰。李杰对玄宗说,打我,只是侮辱我和我的父母,我吃点儿皮肉之苦没啥,可是他们竟然把我的朝服也扯烂了,这不是侮辱朝廷、侮辱国家吗?您看着办吧。玄宗即刻命人把这两个亲戚从家中搜捕出来,抓到朝堂上,当廷杖杀。
鲜红的血迹,让玄宗朝的皇亲国戚再也不敢造次,御史们更是兢兢业业地监察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不敢怠慢。
“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治理国家要依靠制度。这一点,中国古人早有教义。
唐玄宗对此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他的努力下,开元时代,“多士盈庭”,“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
03
唐玄宗不仅注重宰相的任用,也特别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用,认为“诸刺史县令,与朕共治,情寄尤切”。
有一个典故与此相关,叫“侧门论事”。
重视地方吏治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唐玄宗要恢复贞观制度,也非常重视与地方官在地方政治策略方面的研讨。开元元年(713)他就规定,都督、刺史、都护在赴任之前,都要与他面辞,他会当面咨询探讨,以了解此人的政治方略。后来又规定,朝见结束后,若有六品以上官员面奏,就由殿堂所在的左右侧门进出,以此方式与地方官员面对面地交流,史称“侧门论事”。
史载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皇帝。其实唐朝的皇帝几乎个个多才多艺,玄宗的音乐才能,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唐睿宗和弟弟岐王李范,都精通于琵琶弹奏,而他和大哥李宪则更善于吹笛和打羯鼓。大哥李宪曾经三让太子位于李隆基,因此被后人称为“让皇帝”。
桥陵的陪葬墓李宪墓曾出土过一个陶制的羯鼓。羯鼓是用山桑木围成漆桶形状,下面用床架支撑,用两只鼓槌敲击。羯鼓的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极快节奏的曲目,可以在战场上作为战鼓为战士助威。史载,羯鼓声声焦杀,高亢而雄壮,是唐玄宗最喜爱的乐器,他将羯鼓视为八音之首。他的演奏技艺更是高超,传说玄宗击鼓是“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意思是说击鼓时头稳定不动,而下手急促,就像急雨一样。
一次,唐玄宗听说李龟年打断了 50 只鼓槌,说:我已经打折了 3 立柜了。
每逢宴乐,唐玄宗难免会有一展身手的冲动。这时,历史典故“韩休拜相”的主人公恰逢其时来到皇帝身边。韩休的出现,让玄宗及时抑制住了纵乐好音的意马心猿。
2014 年,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刘呆运主持下,韩休与夫人柳氏合葬墓时隔千年重现人间。
其中壁画完好的保存状况及精美的程度令人惊叹。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韩休的另一个身份——唐代大画家、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画《五牛图》的作者韩滉之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壁画与韩滉有关,但它生动洗练的笔触让观者过目难忘。
特别是一幅罕见的《双乐队双舞图》,画中场景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画面的正中是一男一女两名舞者,他们各据一毯,随着音乐挥袖旋转。在他们左右,各有一男一女两组乐队,似乎在为两名舞者伴奏喝彩。有趣的是两名舞者身后有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类似香蕉的果子。而画面中这三组人物似乎都是透明人,很显然这是作者临时增加的人物,他们身后的毯子清晰可见。画面上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专注,神情从容而洒脱,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丝竹鼓乐从历史深处穿透墙壁铿锵而来。这是男女两队在斗舞吗?
用如此活色生香的乐舞陪葬的墓主人,是否也是个喜爱歌舞之人呢?从出土文物中我们难以获知更多的信息,但是历史典籍却有相关的记载。
韩休还没有位列宰相时,行事作风多是冲和淡泊,而主政以后却不再沉默少语,他总是劝谏皇上:身为皇上,您得以国事为重,少想歌舞升平之事。
唐玄宗每去宴乐之时,总要偷偷摸摸地对身边人说,可别让韩休知道了。然而,通常他话音刚落,韩休的进谏书就到了,唐玄宗只能作罢。
有一次,唐玄宗照镜子,摸着自己有些消瘦的脸庞发呆,旁边的小太监趁机说:您看,自从韩休任相以来,陛下您越来越瘦,也没法尽兴玩乐,还不如把韩休给罢免了吧。唐玄宗却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前一任宰相萧嵩每次奏事,都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之后,常睡不安稳。韩休多次谏言,我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稳。我用韩休为相,是为国家社稷考虑。
透过韩休墓的壁画,我们能想象这位刚正不阿的相爷也会经常约束自己,励精图治,远离宴乐歌舞。
但“白日放歌须纵酒”“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唐人,哪个没有听到过琵琶的激越、羌笛的苍凉,哪个没有见识过胡旋的欢快、剑舞的飞扬呢?无论贤相怎样规劝皇帝,这种生活始终陪伴着唐人,从生到死。
经过29年的励精图治,在玄宗君臣的齐心治理下,“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大唐进入了一派物华天宝、富庶繁华的盛世年景。
韩休墓《双乐队双舞图》
04
西北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李建超研究唐长安城已近70 年,他走遍了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他说西安北郊有个村子叫雽雽村,在赵围村之南。1000 多年前,这里曾是浩渺的人工河——漕渠,它连通着黄河、灞河,直到长安东郊的望春楼,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大宗商品水运博览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
天宝二年(743)的农历三月二十六,200 多艘满载江南物资的货船浩浩荡荡开到广运潭,每一艘船上都写着一个地名,船舱载满当地的特产。“潭里舟船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一个嘹亮的男声歌唱着,身后近百名盛装美女齐声应和,两岸百姓欢呼声不绝于耳,观者无不惊骇赞叹。
此时的唐玄宗是何等的志得意满!
论人口,武则天统治结束时,全国 3700 万;到了天宝元年,这个数字上升到 4890 万;天宝末年,竟达5288 万。
论粮食,天宝年间,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700 斤,这是 1949 年以后直至 1982 年才达到的数字。
论治安,天宝元年,全国一共才判处死刑 58 人,商人带着大宗货物千里奔波,竟然连刀子都不带,朝野上下一派锦绣祥和、物阜民丰的气象。
已近花甲之年的唐玄宗远眺水面宏阔,近观船舶云集,看万民欢乐,欣然提笔,将这里命名为“广运潭”。
玄宗自己就是书法家,他亲自撰写了《孝经》,希望通过提倡孝道,首先把皇家的内部秩序整顿好,并在全国推行孝悌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皇家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情况屡见不鲜,唯有玄宗的兄弟们大都名位显赫,平安一生,《新唐书》盛赞“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玄宗时期,大唐的文化无比繁荣。张旭、颜真卿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二人以其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技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巍然屹立;李白、杜甫、王维及吴带当风的吴道子,这些璀璨的历史名人站在盛唐的天空下,将中国书法、诗歌、绘画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玄宗时期的盛唐是一个歌诗遍地的时代,就连戍边战士的战袍中也写着缠绵的诗句: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朝气蓬勃的唐人崇尚运动。马球是当时最时尚的体育运动之一。李邕墓曾经出土过一幅描绘马球比赛的壁画。李邕是李隆基的叔辈,李唐皇族之一,擅长打马球。
唐中宗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与李邕搭档,加上两个驸马,4 人组成唐朝马球队,打败了吐蕃 10 人的马球队。壁画描绘的就是这次比赛的场景。
铜川耀州黄堡窑、河南巩县窑出土的唐三彩制品,器物有生活用品,模型有仓库、厕所等,俑类有贵妇、达官、胡人及马、骆驼、鸳鸯等。这些文物足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物阜民丰。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开元盛世,海内富实。唐玄宗恢复贞观制度的治国方略,有了最切实的回报。
唐玄宗把《秦王破阵乐》改成庞大的乐舞表演,又原创一曲奢华安逸的《霓裳羽衣舞》,乐舞的主角便是唐玄宗此生最重要的女人——贵妃杨玉环。
杨玉环是舞蹈家,心性纯厚。据《明皇杂录》记载,有一个叫谢阿蛮的平凡女伶,以善舞著称,杨玉环喜欢她的舞蹈,特许她进宫,互相切磋教习,这一点与唐玄宗亲自教习乐工技艺颇为相似。而且杨玉环与唐玄宗一样精通音乐,她以弹琵琶见长,还是击磬高手。
唐明皇在花甲之岁遇到了他人生的知音。一个是经历了 30 年奋发图强的盛世天子,一个是天性纯真能歌善舞的靓丽佳人,二人经常一起研究乐舞,心性相通,情浓意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华清宫内歌舞升平,在这唐朝极盛之世,唐玄宗李隆基的“君欲”出现了,武惠妃之死带给玄宗的哀伤,转化为与杨贵妃的两情相许。
在与杨贵妃的欢爱中,花甲之年的唐玄宗意志渐渐衰退,他高居皇位太久了,27 岁荣登大宝,励精图治30年,而今天下太平,他只想与心爱的女人共享安乐。
05
然而,此时的盛唐,却正经历着由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迁。
唐朝原来实行的是均田制,与之配套的是府兵制,但是因为开元天宝时期经济高度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动人口,这就要求赋税由人头税向资产税和流通税转变。但是新的税收制度很难马上构建,原来的农业税、人头税难以征收,于是就增加大量官僚,重复征税。官僚增加,监督却跟不上,导致腐败和社会不公。原来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变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玄宗没有继续贯彻制度创新、重视人才的理念,他亲手打破了自己在开元之初定下的规矩,直接下令给吏部,任命军人牛仙客为六部尚书,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却进入了权力中心。
此后,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贤相张九龄被罢黜,李林甫大权独揽。他口蜜腹剑,排除异己,只手遮天,那些有过异议的官员,不是被贬就是丧命。短短几年,朝廷内外均以李林甫马首是瞻,正气不再,当年答应姚崇“行法治”的承诺,被玄宗丢进了乐舞池中。
天宝十三载(754),秋收的时候到了,长安城却阴雨绵绵。
此时接替李林甫任宰相的是杨国忠。杨国忠倚仗杨玉环兄长的身份,更加恣意胡为,他将选官制度破坏得更为彻底。原来需 6 个月完成的官员任命,在他那里一天便宣告结束,选官的小吏们根据自己获取好处的多寡来决定官员的任命,腐败滋生,贤士远遁江湖,人才流失严重。
玄宗对连日来沉默少言的高力士说:“淫雨不已,卿可尽言。”高力士回答:“自从陛下将权力假手于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唐玄宗一时语塞,他沉默良久,雨打屋檐,君臣二人各怀心事,彼此无语。
唐玄宗承平日久,创立过功业,相当自满,忽略了社会变化需要他继续以明智应对。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剖析皇权制度的缺憾,那么只能说:李隆基多才多艺又多情,爱好广泛,必然会花费精力在自己的才艺方面,晚年又遇到一个艺术方面的知己美人,当然更愿意享受生活,可终身的皇帝职位偏偏需要他时刻励精图治。在国家和生活之间,他做了一个自私的选择。
这时,胡人安禄山出现在盛唐的舞台上。
唐玄宗信任安禄山,不惜一切代价恩宠安禄山,他让安禄山担任3个边疆的节度使,一人管辖20万大军;他让杨贵妃与安禄山母子相称,完全不理会安禄山比贵妃年长 16 岁的事实;他还允许安禄山在朝堂宴会上坐在自己御座的旁边,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礼遇;至于赐予安禄山的金银财宝,更是难以计数。
此时的盛唐,管理制度更多被个人关系取代,自然埋藏了诸多隐患。
天宝十四载(755)的一个艳阳天,唐玄宗不无得意地对高力士说:“朕如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还有什么忧虑挂在心间!”高力士回道:“臣听说云南战事几度失利,那些拥兵太盛的边将,陛下用什么与之相抗衡?一旦灾祸来临,恐怕没有挽救的余地,怎么能没有忧惧呢?”
没想到高力士一语成谶,他最忧虑的事终于发生了。就在这次谈话的几个月之后,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将盛唐推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此时的唐玄宗已是古稀老人,他带着杨贵妃和部分皇族与卫兵西出长安逃向巴蜀。曾经无限锦绣的长安城惨遭兵燹,玄宗亲手建起的盛世长安,在大火中落下帷幕。
公元 757 年,72 岁的玄宗从巴蜀回到长安城,身边只剩下同样白发苍苍的高力士。
公元 762 年,当玄宗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之时,高力士也因为同僚的嫉妒而被判处流放边疆,年迈的玄宗身边不再有可倚重、信任之人。
77 岁的玄宗,孤独地死于太极宫中。玄宗的泰陵,没有展示他亲手开创的盛世之象。静静矗立的石像生,在夕阳中默默吟唱着一代天子的悲歌。它们的体格仍旧健硕,身姿仍旧挺拔,只是在壮阔的身影下,它们的神情渐趋平和,不似乾陵或桥陵的文武大臣那般傲视天下,旷达不羁。
文臣雍容,武臣勇武,大唐风韵仍在,凌厉的威势仍在,只不见了唐玄宗,不见了大军阵前擂鼓号令的英姿,不见了歌舞场上梨园领袖的风采,不见了兄弟榻上手足情深的温情,不见了流亡途中不忍百姓遭劫的慈悲。
被誉为一代英主的玄宗李隆基,少年英雄,治国有方。他开创了大唐盛世,也亲自埋葬了一个世界大帝国的胜景,中华文明由顶峰开始衰落。唐朝国力急转直下,几致覆亡,从此历史走进了中唐时代。
摘选自作家和谷文史散文新著《唐朝背影》西安出版社
相关阅读:
附:购书信息
预购《唐朝背影》
请在“黄堡书院”公众号后台
留言登记(姓名、电话、数目、地址)
小编会与您联系并邮寄~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