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雪清竹:评改诗第二十八
端午怀旧
作者 益之
节到端阳月似钩,勾来心事酒还稠。
流萤三点添阑夜,一片蛙声意不休。
这首诗起承转合都挺好,语言也工整,但是读了之后,心情会感到比较压抑,烦躁。这似乎远离了唐诗宋词或者《诗经》带给人们的美好阅读体验。可不可以说,在这首诗之中,审美缺位呢。或者说虽然有,但是整体上不明显。这种审美,或者美感,也叫诗味。我觉得诗人的一种本领,就是无论生活经历了什么,都能从中感受到灵性的超脱,美好,自由,浪漫,或者沉郁,沧桑,凝重,深沉等等。总之,是一种升华了之后的感情。如果一首诗体现不出这种升华了的情愫,那么可以说就是失败的。
节到端阳月似钩,勾来心事酒还稠。端阳,端午,五月五日,是一年中阳气最充足之数,是能量最纯正之数,是乾卦纯阳能量充满之数。到了端阳节,瓜果植物都开始迅速地生长,远远超过以前的速度,甚至一个晚上能长三公分左右。人也一样,如果能够与天地同步,必然会感受到天地能量对精神的滋养,就像赛龙舟,包粽子,悬艾蒲等等,内涵着学习龙那种振奋,勤奋的精神。这些是“节到端阳”,自然包含在内的信息。“月似钩”,这个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却恰好相反,它有一种暗淡无光,初生的,隐晦的,幽微的象征。月本身属于阴,这一句之中实际上前半部分写阳,后半部分写阴。的确,端午节也是地腊节。国学家熊春锦先生讲到,体现在地球之地的大环境中,也就是地炁(气)当中的一阴在端午之时破土而出,融入到天阳之炁(气)中。所以地腊这个节日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称之为端午。
勾来心事酒还稠。我们看,月的属性为阴,心事当然属于意识中烦恼,担心的一类事情,也属于阴。酒大概为烈性的白酒那种,稠的酒没有喝过,放在这里,更增添一种借酒浇愁的浓度。
流萤三点添阑夜,一片蛙声意不休。 既然提到了“心事”,不知道这心事属于公,还是属于私,是忧愁家国风雨,还是个人琐事?作者也没有具体来说明自己的心事为何,只用了两个写景的句子以补充拓展。
这首诗题目是“怀旧”,诗里面应该讲清楚怀的是什么旧?“心事”是心事,怀旧是怀旧,两者不同。虽然作者没有说清楚具体是什么心事,但是能感觉情绪很低沉。可是追溯起来,问题还在于作者自己的主观选择造成的。前面说到过,“节到端阳”,万事万物都是生机勃勃,一片热闹振奋的景象和事物,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选取,却选取了此时天地间生发出来的最幽微的阴性能量,或者是它的代表:如钩新月。紧接着,由这“月如钩”,勾来了心事,说明这个心事不是从你心底直接冒出来的,挡也挡不住,拦也拦不回,根本没有强烈、重要到某一个程度!它只是触景生情罢了。而且它是被“勾来”的,这个“勾来”两个字,实在不怎么让人待见,总令人想到一些比较龌龊的勾当,勾搭,还有勾魂。当然了,这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臆想,根据文字进行发挥一下,不要当真,随便说说的。只是想说明一下,每个字内涵的褒贬,善恶,美丑等等属性是不同的,采用的时候,最好注意加以甄别。
端午怀旧
作者 益之
节到端阳月似钩,勾来心事酒还稠。
流萤三点添阑夜,一片蛙声意不休。
端午怀旧(修改稿)
节到端阳竟起愁,万般心事酒中忧。
萤光数点梧桐露,蛙唱漫溪石上流。
一剪梅 初夏情愫
作者 三石
起舞霓裳云浪惊。蜂恋榴英,蝶恋榴英。
芙蓉翠盖影娉婷。谁与倾心?我自倾心。
咫尺天涯叹月明,望也生情,梦也生情。
一怀幽绪暗香萦。长拥微屏,苦念伊名。
这是一首恋歌。起舞霓裳云浪惊。写得不同凡响,仿佛令人看到云中有一仙子起舞,惊起云浪飞涌,声情并茂。这或许便是作者在刻画自己心中佳人的形象吧!
蜂恋榴英,蝶恋榴英。这一句接得不是很紧凑。除非上一句写的是石榴花?诗人的意思可能是说自己对对方的留恋就像蜂蝶对初夏时候石榴花的爱恋一般,是打了一个比喻。但是上一句的表达也并不完整。它可以是写一个美女,也可以是形容一朵花。所以上一句本身的意思并不明确,它要指向哪里,是看后面的句子怎样表达来确定的。诗人指向了蜂蝶对石榴花的爱恋,那么就倾向于前一句是写花,而不是写人。因为石榴花层层叠叠,倒是很像跳舞的舞娘所穿的造型夸张的裙子。所以从起舞霓裳,到榴英,逻辑上还是说得通顺的。
芙蓉翠盖影娉婷。谁与倾心?我自倾心。“谁与倾心”的“与”,是“给”的意思。谁给与芙蓉翠盖倾心呢?我自(会给与芙蓉翠盖)倾心的。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即过早地透漏了感情的倾向。难道对芙蓉翠盖的倾心就是全词的主旨吗?
读了下半阙,我们就会知道,作者真正想说的话是留在后面的。那么前半阙可以通过写景来酿造氛围,烘托意境,在未达到高潮之前,是不要轻易表明态度的。即使要透漏,也要半明半昧。总之就像这首词,前半阙还只是在未雨绸缪的状态中,最好不要说出:谁与倾心?我自倾心的话。因为这句话是接在芙蓉翠盖的后面说的,当然就是说给芙蓉翠盖听的。这就有点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那么前面的起舞霓裳呢?榴英呢?又置它们于何地?况且后面还有真正想表达的。
咫尺天涯叹月明,望也生情,梦也生情。咫尺天涯,作者似乎是想写和对方咫尺天涯,但是那个对象一直没有在诗词中出现,而这一句后续“叹月明”,那么“咫尺天涯”就变成用来修饰“月明”的了。后面的“望也生情,梦也生情”,就不太可能是说对对方的感情,也就变成了对月亮的感情。所以,和上半阙的情况一样,始终徘徊在“她”之外,因为“她”还始终没有出现,而前面的不管是“倾心”也好,“生情”也好,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在这里就是“月明”。
一怀幽绪暗香萦。长拥微屏,苦念伊名。直到最后一句,才豁然开朗,一切都明白了。因为终于出现了“伊”。前面一直都很暧昧,似是而非,也许是诗人故意想要制造一系列的误会,使人误以为他是对种种夏季景色的生情,倾心,但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他的心中,一直深埋一份缱绻情愫,所以才看花有意,对月多情。
一首诗词光看部分,如果没有从整体入手,还是难以窥见全貌。笔者也是以一个读词人的身份,从初开始的理解,到最后对全篇的把握,读到最后,也是推翻了自己前面的分析。当然并不是说前面的分析不对,只是从树木看森林,和从森林看树木,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作者这样写,应该是属于非常含蓄的,声东击西,障人耳目式的,直到最后,才亮出王牌。
一剪梅 初夏情愫
作者 三石
起舞霓裳云浪惊。蜂恋榴英,蝶恋榴英。
芙蓉翠盖影娉婷。谁与倾心?我自倾心。
咫尺天涯叹月明,望也生情,梦也生情。
一怀幽绪暗香萦。长拥微屏,苦念伊名。
一剪梅 初夏情愫(修改稿)
起舞霓裳云浪惊。不见云英,恍见云英。
芙蓉初破影娉婷。谁与心倾?我自心倾。
咫尺天涯叹月明,缺也生情,满也生情。
一怀幽绪暗香萦。长拥微屏,苦念伊名。
曲度式七言排律诗:
强国梦(上声七虞)
作者:王跃辉
改朝换代变神州,各族人民邀共舞。
抗美援朝猎日韩,惩雄削霸驱狼虎。
沙俄印越境来侵,华夏军民龙共武。
尸骨三千凌野坡,忠魂四处环摇树。
蘑菇腾起创奇功,两弹飞射惊外主。
玉兔翔游绕月眺,天鲲破浪掘泥取。
威龙掠海展苍穹,母舰逐波巡国土。
北斗明航增效能,和谐动车谋福户。
黄金时代念新诗,盛世太平思旧谱。
众志成城度四危,齐心协力兴华府。
注释:①蘑菇:蘑菇云。指原子弹升空一瞬间的云团。
②两弹:指原子弹与氢弹。
③玉兔:指绕月飞行的玉兔二号。
④天鲲:指世界上最大型挖掘泥沙的船舶。
⑤威龙:指最新型的五代战机,歼一20型飞机。
⑥母舰:指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母舰。
⑦北斗明航:指北斗导航卫星。
⑧和谐动车:指动车组列车,"和谐号”动车。
2019年7月27号上午8:30初稿,2020年3月6号中午12:30二稿。
这首诗王师兄很早就交给我了,但其实比这首诗交给我更早的作品多得更多,我写起来比较慢,主要是生活中一些是非纠缠,耽误了我太多的精力。可能他很想在七一建军节之前发表,所以很是失望。今天刚好就是建军节,所以我就选择这首诗来刊登一下,以致敬王师兄作为一位爱国的退伍军人的热血胸怀,也同时敬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敬献给保卫中华民族无数军人英雄们!感谢王师兄的勤奋笔耕,和这样一份火热的情怀!
写诗
作者 江伯云
偶逢微绪触心弦,顾演惊文岂顾眠。
挥笔寒窗烛烬刻,敢浮星月落萤篇。
偶逢微绪触心弦。诗是要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如果我们对《诗经》有所了解,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诗,那是从内心里像泉水一般淙淙流淌出来的,完全是真挚情意的表达。而轻微,微小,微渺的情绪触及心弦,这种感发的力量是极小的,即使真的如此,也没有必要如此说,因为怎么说呢?这何异于自己暴露自己写诗的动机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偶然的情绪。让人对你的诗篇会失去某种探索的兴趣,所以这样表达,几乎是损失大大的。
顾演惊文岂顾眠。这一句还有点“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顾不得睡眠,十分投入。这就是体现了一种品质了么!写诗是要展现美好的精神品质的,像第一句能够体现出美好的精神吗?把随便什么微小的情绪都拿来大写特写一番,只能令人感觉有点超级自恋了。只是这第二句在表达上存在一点问题。也就是“顾演”这个生造的词语,令人费解。“演”字,一共有五种涵义,
1.演变;演化:~进。
2.发挥:~说。~绎。
3.依照程式(练习或计算):~算。~武。~兵场。
4.表演技艺;扮演:~奏。她~过白毛女。
5.姓。
作者应该用的是第二种,发挥的意思吧。但是有“演武修文”这个词,却一般很少见到修武演文的说法,就算可以的话,主要是前面的“顾演”,没有这种生硬的接法。一个句子中有两个相同的字,就要注意语法的合理安排。这句话可以修改为:但顾行文岂顾眠。但顾,只顾,唯顾,才能够和后面的“岂顾”对仗,对偶起来。
挥笔寒窗烛烬刻。作者学习写诗应该时间不是很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历程,就是炼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这一句中“烛烬刻”,就是这样一个笔误。在这个句子中,“挥笔寒窗”是一个场景,“烛烬刻”是一个场景。挥笔寒窗好理解,但是烛烬刻呢?百度这样解释:烛烬,zhú jìn 解释为:(1).烛燃后的余烬,烛泪;(2).烛化为烬。秦观有诗:“钩箔檐花动,抄书烛烬零。”明代高启有诗:“远愁忽与钟声至,残醉微兼烛烬销。”以及吴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烛烬香消共一舟,绮窗如墨恕春愁。”作者用在这里是不是想把它作为“刻苦”二字的缩写呢?那么“烛烬”接“刻苦”,即使从现代语言来说,也是说不通的。“烛”字为仄声,不合律,改为“兰烬”。兰烬,烛之馀烬。因状似兰心 ,故称。
敢浮星月落萤篇。这首诗其实颇有一些论创作体会,论写作感受的味道。有点和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那种论创作实践经验总结的绝句有些类似。作者打了两个比喻,星月和萤篇。把自己的作品谦称为散发萤火虫那样的微光。虽然如此,但是自己还是敢于让作品中也浮现星月的光芒,并使它们落入自己的萤篇之中。作者的用意是值得赞赏的。既能看得到谦虚君子的态度,也能看得到壮志凌云的豪情,而且两者还结合得蛮好。只是问题仍然出在表达方式上面。由此可见,我们这位作者,真的需要在如何安排语言上,再多下一些功夫了。这个语言的问题,表现为两个动词“浮”和“落”的使用,欠缺连贯性,自然性。
因为当作者说“敢浮”的时候,读者们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星月浮荡在水波上的情景,当然在诗中,那水波是一种意象上的,加上后面确定所指的“萤篇”,也就是行文的字里行间。可是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发现作者的调动力迟缓,不但没有跟上应该有的思维的速度,反而扯了后腿!就是因为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个“落”字。因为用了一个“浮”字的时候,说明早已经“落”下来了。作者应该继续进行想象,想象星月浮在散发萤火微光的诗篇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景象,而不是把这种想象推卸给读者,读者没有作者的引导,是无法独立完成想象的!作者其实是偷了一个懒,企图用一个简简单单,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的“落”字蒙混过关。呵呵。可以改为:敢浮星月漫萤篇,敢浮星月照萤篇,敢浮星月烁萤篇。等等。
写诗
作者 江伯云
偶逢微绪触心弦,顾演惊文岂顾眠。
挥笔寒窗烛烬刻,敢浮星月落萤篇。
写诗(修改稿)
人间风雨触心弦,但顾行文岂顾眠。
挥笔寒窗兰烬落,敢浮星月照萤篇。
作者简介
苍雪清竹, 原名杨敏,号紫霄山人。大连人。一弹流水一弹月,一袖飞云一袖风。文学和艺术是安放灵魂的所在。
微信:cangxueqz
文中所有绘画作品为当代画家宁小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