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释怀不愿接纳的执念,才有随缘了悟的修行
一、
人生修行的根本,首先在于接纳,你只有接纳了人生既定存在的东西,才能谈得上释怀自己存在的苦难。
无论是你曾经经历过的痛苦,还是你现在内心存在的思虑,包括你念头之中存在的念想,都要接纳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包括念头之中的贪嗔痴慢疑。
很多人提到心中这些杂念的时候,第一反应都觉得这是个不好的东西,要及时把它抛开,其实修行并不是这么牵强,如果这样去修的话就是本末倒置。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就是自己本性之中的东西,人不能剥离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够剥离那就不叫做人,所以只有接纳,觉察到它就是你本性的东西,它也是你的一部分,这才是修行的前提。
世俗之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想去解决本性之中的东西,达到正常人不能达到的状态,与其说这是修行,倒不如说是自讨苦吃,所以最后的结果不仅没有释怀本心的痛苦,反而又徒增痛苦,最后在一念之上又生一念。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是透彻明白之人,仙也是透彻明白之人,圣人明明白白却不知道这是透彻明白,正因为不知道透彻明白才是明白,如果知道透彻明白就不会明白了。
修行指的是什么?无心就是修行。
《庄子》之中有过一句话叫做: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忘了脚,是因为鞋子舒服;忘了腰,是因为腰带舒适;忘了是非,是因为心灵安适。心神如一没有追随外物的时候,遇事就可以顺心应手,本性安适而无所不适的时候,就是忘了安适的安适。
当你的鞋子舒服的时候,你反而不会感觉到鞋子的存在,只有你的鞋子不舒服的时候,你才感觉到有鞋子存在。
这和修行是一样的道理,不要使自己人生在了悟和未了之间定一个界限,随缘就是了,如果在两者之间定了界限之后,刻意去追求那个了悟的境界,那么你的一生永远都不会了悟,因为有了刻意,便多生了执着的念头,执着本身就不合于道。
二、
世俗之中的人提起修行的时候,总是在执着追求一个与世俗隔绝的红尘绝境,认为找到一个诗和远方的地方,选择与世隔绝就是修行,那样就能够了悟此生。
却不知身外环境的转变,了却的只是外在的环境,未了的是自己内心的纠葛,当心中欲念未放下的时候,外在环境强逼着自己进入某种状态,内心反而更加焦躁。
就好像很多人心里都抱着一个想法说:“如果把自己放到诗和远方的仙外之境,那么自己就能了无世俗一切烦恼。”
其实对于这种人来说,真的有机会让他走到深山里面,他根本静不下心,就是因为内心的俗念未了,而外在的强行剥离对你人生修行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真正的了却就是连放下的念头也放下,生于世间,存在于世间,心中没有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界限,也没有是否了悟的区别,这便可超然于物外。
真正的了悟者,心随境存,苦中就在苦中过,乐中就在乐中过,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人生的际遇本身就无好坏是非之分,深入水中不感到寒冷,深入火中不感到暑热,而不是身处一个环境,还为这个环境界定一个自以为的概念,然后拼命去追逐这个概念。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将自己的心当成镜子一样,事情来的时候如实反照,事情过去之后又平静如水,完全融入于当下、刹那、瞬间,不以此心区别世事,以当下世事观照本心。
没有主观感受际遇的好坏、顺逆之别,也没有刻意祈求自己跳出当下境界的执念,人生了无执念,顺应当下,接纳生命之中所有的存在,当你能够接纳那一刻,就已经释怀了人生的苦痛,连放下的念头都排除掉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逍遥于物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不给自己烦恼,不将自己的本心的念头看作烦恼,当贪嗔痴慢疑念头出现时,就静静的观照,直到它自然消失,不抗拒,不顺从,适度为之便为真了。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