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坊·美文」李淑娟|夏日小吃

作家新

干线

夏日小吃

酿皮

每到夏日,我就会想起酿皮儿。酿皮,是夏季的一道美食。

刚成家的那几年,我们住在孩子爸的单位里。那是一座简易小二楼,楼下办公,楼上住人,我们一家就住在楼上。我们的家,只有一间房,陈设简单,但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它前有开放式走廊,后有高大的桐树。打开小小的两扇木窗,阳光照进来,风儿送进来,楼下人语一两声也飘进来,颇有一种恬淡的气息。单位的大门开在巷里,关上门,它就像一个旧时四合院,安安静静。出了大门,是一条小巷。巷里种植了两排法桐,夏天枝繁叶茂,洒下片片阴凉。小巷一头通往大街,另一头拐个弯通往更深的一条小巷。这些小巷,曲里拐弯,住着无数的人家。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的饮食生活还比较传统。蔬菜瓜果,尊重四季规律,天然生长。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冬天白菜萝卜,夏天茄子黄瓜西红柿。然而一些新事物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记得孩子一岁时,在运城市新开路上,举办过一届各地小吃展,这真是一件盛事。走进市场,一派热气腾腾景象,各种小吃纷纷登场。金灿灿的炒凉粉,大地色的饸饹面,喷香的水煎包,新鲜的天津小笼包灌汤包。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食物叫烧麦,它的样子很像一枚石榴,上小下圆,身上有很多褶皱,皮薄,馅香,味道浓郁。从这个小吃展开始,人们的街头生活渐渐发生着变化。

有一天,孩子爸回到家,对我说,他今天和同事吃了一次黄秀珍酿皮。我没听清楚,他又给我解释了一遍。他说,黄秀珍是一个人的名字,酿皮是一种小吃,也就是黄秀珍做的酿皮。我这才明白了,原来这是运城新兴的一种小吃。过了几天,怀着向往之情,我跟着他去吃酿皮。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个门店很火,闻讯赶来吃酿皮的人排着长队。等了好久,才在小窗户里买到一小碗酿皮。它的色泽是乳黄的,条条酿皮盘在碗里像一朵花,上面放着红色的辣椒油和蒜泥等调料。我们将调料拌匀后,就着一个饼子,吃起来。它吃到嘴里,弹性十足,清凉爽滑,舌尖上回旋着一股一股麻辣蒜香,太诱人了,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食物。它的外表像凉粉,味道却完全不一样。记得店里还有卖拉面的,好多人酿皮配着拉面一起吃。我们俩只是买了一碗酿皮,仔仔细细地吃完了,然后离开。虽然只是一小碗酿皮,但我们觉得很珍贵,能够吃上一碗已经很荣幸,很幸福。仅此一次,我再没有吃过。那时候,我们生活还比较拮据,没有理由常吃它。但我记住了酿皮。

孩子三岁以前,多数时候放在老家,由老人帮着照看。到上学年龄时,才把孩子从村子接到城里来。孩子上幼儿园的那年夏天,有一日我在家做家务。天气热,前后窗户都开着。忽然,从小巷里破空传来一声吆喝:“酿皮——卖酿皮——”我做家务的手停止不动,我的心跳加速,我全部的注意力都被这一声吆喝声吸引过去了。这真是我前次吃过的酿皮么,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我确信听到了酿皮的叫喊声。我急急忙忙地跑下楼,穿过院子,来到大门口。这个时候,卖酿皮的人正好走到眼前。卖主是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车后座上有个小箱子。我问他,是卖酿皮的吗?他说是。我抑制不住喜悦地说,买一份吧。听了我的话,他把自行车靠边停下来,打开车后座上的木箱子。箱子里放着一摞乳黄色的圆型面皮,还有个小案板,以及各种调料。只见他拿起切菜刀,揭起一张面皮,“嚓嚓嚓”在案板上快速切成宽宽的面皮。这中间,他问我要不要辣椒?我说,少放点。他把酿皮切好,放进塑料袋。然后将各种调料装进另一个塑料袋,完了再把这两个塑料袋放在一起,递给我。我记得是一块钱一份酿皮。这是我第一次在小巷里遇见卖酿皮的生意人。我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说话鼻音重重的,咬字有些不清。他的酿皮味道,和黄秀珍的比较起来,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后者。他的酿皮每一张都油汪汪的,特有韧性,调料水不多,但吃到嘴里就是味道鲜明,令人难忘。那时绝对没有榨汁机,蒜泥都是人工用蒜臼捣出来的,也没有那么多水掺和,味道特别纯正。吃过一次后,炎炎夏日我再也离不开它了。此后,每天中午,隐隐之中我都会等待酿皮。

那一阵子,我确信爱上了酿皮。中午的时候,无论我在做什么,只要那一声带着重鼻音的吆喝“酿皮——”远远地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就会心情激动,被它的美味吸引过去。那男人的吆喝,缓慢悠长,富有穿透力。他从来不多吆喝,惜字如金。我住在二楼,下楼需要时间,我怕错过了。有时候我就会打开后窗,从窗户口对着外面喊叫一声:“卖酿皮的,等一下——”我住的地方靠近单位大门,卖酿皮的人如果在大门口的话,就会听到我的喊声。当我下来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个男人已经把自行车停在大门的门洞下面,等着我。看到我了,他这才开始打开箱子,取出酿皮,用刀切好,放好调料。做好了这一切,他收拾好他的工具,不慌不忙地离开。当我回到家中,他那悠悠的“酿皮——卖酿皮”吆喝声,会再次响起来,飘过小巷的上空,越过高高的法桐树,穿过正午闷热的空气,缓缓地消失在城市的远方。

卖酿皮的也不是天天来,有时候他来了,我也有赶不上的时候。赶不上了,就吃不上他的酿皮。吃不上酿皮,会觉得一整天都空落落的,有点失望。后来时间长了,了解到单位和附近好多人都喜欢吃他的酿皮。大家每次提起这个人,就会问一句,这个人的鼻音是不是很重?说话是不是有些咬字不清?大家就会说,是的。这样一来,好似广告宣传,他这个人会得到确认,他的酿皮会越传越远。提起他,就会想起那好吃的酿皮,想起好吃的酿皮,也会想起这个特别的人。在那一两年时间里,我特别馋他的酿皮儿,简直吃上了瘾。孩子爸和我一样爱吃他的酿皮,尤其爱里面的面筋,每次吃完以后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酿皮的美味。

后来,孩子上小学以后,夏天的时候,单位马路对面的小巷里,附近自助餐大超市里,也相继出现了酿皮。随着时间的推移,酿皮已经成为了人们夏日饭桌上的一道常见的食物。那个卖酿皮的人,来小巷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再也不来了。因为大家到处都能买到酿皮,他的不再是稀有品。我也多次吃过别家的酿皮,但回过头来,依然会怀念他的酿皮。在我的心里,他才是酿皮的真正代言人。他那特有的带着重鼻音的吆喝声“酿皮——”,穿过漫漫夏日时空,犹响在耳畔。

擀面皮

在我的印象里,擀面皮是晚于酿皮而出现的。它和酿皮一样,也是夏季的一道美食。但它不是走街串巷吆喝着进入我的视野,而是以固定摊点的形式介入我的生活。

它最早的摊点,位于红旗西街小张家巷内,也就是老中心医院西侧小巷内。走进小巷,两边热腾腾的都是小吃摊,有鸡汤水饺、包子、卤面、炒凉粉、麻辣烫、饼子夹肉、拉面、扯面、饺子等等。冬天会增加一项车盘油糕,到了夏天,擀面皮就登场了。

这是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吃市场,没有统一规划,一块简易帐篷靠墙撑起来,摆上桌凳就可以招徕客人了。擀面皮在小巷西边中间位置。经营擀面皮的摊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个子适中,不胖不瘦,脸上常带笑意。他通常是站立着的,面前有一张长桌,桌子上有一个树根做的案板。案板左手放着一摞面皮,右手放着各种调料。他身后就是客人吃饭的地方,如果有人想现吃,可以坐在后面。如果想带走,把擀面皮打包即可。

中午是吃饭高峰期,小巷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各种小吃,随你挑。来吃擀面皮的人,一般都需要等候。等候的人,围成半圆形,极有兴趣地欣赏摊主的操作。摊主落落大方地站着,揭起一张油汪汪的面皮,放在案板上,自然地折两下,左手拱起放在面皮上,右手拿起刀,轻轻落在面皮上。但见摊主握刀的右手紧紧往前赶,左手缓缓地往后退,一赶一退间,快速地游弋中,面皮被切成看似粘连在一起的细柳叶。随后摊主左手一把抓起面皮,略微一抖,放入盆中。紧接着摊主左手端碗,右手蜻蜓点水般依次用勺子舀取各种调料,末了,一边用筷子搅拌,同时掂动小盆,眨眼间,一碗色泽油亮红润的擀面皮好了。整个过程,摊主面带微笑,动作潇洒流畅,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口舌生津。这一碗擀面皮像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叫人馋涎欲滴。

我住在马路对面,听人说小巷里有一家卖擀面皮的,特好吃。说它咬起来疙韧韧的,有嚼头,麻麻辣辣的,说这话的时候,对方还咂摸一下舌头,那情形是好吃的无法形容。既如此,我被鼓动着来吃擀面皮了。到了这里,自然是要等候,也亲眼观看了摊主的实地操作。在我眼里,他很像一个演员。因为他很投入,把热情全部投进去了,一招一式都做的准确到位,再加上精神饱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起歌手费翔,他说上台以后,必须激情饱满,让观众感受到你最好的精神状态。摊主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他的脸孔、头发、眼睛、双臂,似乎都是一种表达,都是极其和谐呼应的。他抬头,低头,微笑,转身,一问一答,都让人感觉他极乐意为你服务,同时也让人感觉吃他的擀面皮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就这样,我看完了一场富有感染力的操作表演,乘兴再品尝擀面皮,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擀面皮是乳白色,放上调料以后,变成酱黄色,辣椒油裹在上面,白芝麻点缀其间,汁水并不多。我不喜欢吃辣椒,只浅浅放了一点。旁边有卖半圆饼子的,买一个过来,就着擀面皮一起吃。我看好多人都是这种吃法,所以照着做了。我也像别人一样坐在后面的桌子上。桌子上的人都是生面孔,互不认识,都是冲着擀面皮来的。我埋头细细地吃起来。我发现擀面皮比酿皮略硬,更有嚼头,味道辣中带酸,加上白芝麻粒,有一种越嚼越香的感觉。擀面皮的特色,就在于快速或者缓慢咀嚼这份酸酸辣辣的过程。我第一次吃过擀面皮后,感觉它真是一种风味特别的小吃。我差点忘记,它有名字,叫岐山擀面皮。

自从小巷有了岐山擀面皮,大家就都热衷于吃擀面皮。和我一块上班的同事,个个都喜欢吃。尤其一个年轻女同事,喜欢吃辣。上班途中,忽然就会念起擀面皮。嘴里念念叨叨,哎呀,想吃擀面皮啦,想吃擀面皮啦!谁想吃,一起去!这个时候就有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同事来响应,两个人相跟着到小巷吃擀面皮了。我们单位距离小巷很近,隔条马路,说去就去,很方便。有的时候,中午下班天热路远,不想回家,女同事叫上同伴,也会高高兴兴一起吃一顿擀面皮。对她来说,吃一次擀面皮真是一种人生享受。而对一个人来说,能够吃一种美食,也是难得的幸福。

摊主在小巷里一直干了三年,来年夏天他忽然就不干了。他走了之后,又来了一个擀面皮,摊主是个女的。虽然都是擀面皮,但是吃过的人,都一致认为,味道和岐山擀面皮比较起来,简直差的太远,没法比。渐渐地大家吃擀面皮的热情就减下来,同时不由自主地怀念岐山擀面皮。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互相询问,他转到哪里去了呢?有的说他回老家去了,也有的猜测,他可能到别的地方经营去了。到底在什么地方,大家不得而知。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就有人传话说,他的小摊还在,换了一个地方,在非常红火热闹的西花园对面巷里。仿佛失而复得,大家一下子都放心了,就都像以前一样寻过去,吃他的擀面皮。我也找过去了,果然就是他。不同的是,他有了自己的门店。门店不大,里面摆放了四张桌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他依然站在窗口亲自操作,依然像过去一样面带微笑,精神饱满。这条巷里比较宽,人流多得多,摊点也多得多。这条巷紧邻早市,有各种各样的早餐,他加入这里,想来是适宜的。每次来,他的生意看上去也很不错,客人也是排队等候。但是他距离我住的地方稍远,毕竟不如以前方便,慢慢地我来的少了。过了一年,再来时,这一家门店牌子依然是擀面皮,但是主人换了。默默之中,他又离开了,这一次彻底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再也没见过他和他的擀面皮。

这些年来,每到夏天,身边不乏经营凉皮的小店。偶尔吃一次擀面皮,却品不出当年的味道。我常常不由自主地会怀念起那时候的岐山擀面皮。

凉粉

说起凉粉,分外亲切,因为我小时候就吃过。

那时,镇上逢三六九有集。集市设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这街道,西自涑水桥头,东至火车站十字路口,并不宽绰,还是土路。平常,这条街悠闲自在,只有到逢集的时候,它才分外热闹。这一天,乡亲们携带着五花八门的农产品,高高兴兴来赶集。无需争抢,随意找个空位,摆上摊,就能进行买卖。赶集的人,各取所需,有的卖,有的买,有的专门来逛。我就是跟着母亲来逛集市的人。跟着母亲从西到东,拥挤着走了一圈下来,脸上汗涔涔,背上衣服也湿了。母亲犒劳我,带我吃凉粉。凉粉摊简简单单,用竹竿撑起一块布单遮阳,当中坐着一个妇人,头上戴着一顶蓝色方帕,面前一个方桌,上面倒扣着一个圆型的雪白的凉粉坨。另外还有一个长一点的桌子,后面有长条凳,这是顾客吃饭的地方。母亲领着我走到摊前,在长条凳上坐下来,报了两碗凉粉。只见妇人拿起一个有漏孔的专用勺子,在圆圆的凉粉坨上,一圈一圈地划动,那些雪白的凉粉瞬间脱离了母体,变成了扁圆型的条状。妇人放下工具,用手轻轻一抓,将条形凉粉放入小小的粗瓷碗里,依次加入米醋蒜水,再来一勺红红的辣椒油,白白嫩嫩的凉粉就调好了。烧饼是事先买好的,我和母亲就着烧饼开始吃凉粉,呼噜呼噜真好吃。天气很热,凉粉吃到嘴里分外适口清凉。一趟集会赶下来,我们既买了菜,又吃了凉粉,像过了个节日,说不出的高兴。自那时起,我就记住了凉粉的模样和味道。

参加工作以后,有一年,我跟随商业系统扶贫工作队,到万荣一个村子下乡。我们的主任和男队员们住在学校里,我住在一个女社员家里。我们在老乡家轮流吃饭。我住的那户人家,男主人在城里上班,女儿在外面上学,平时就女主人在家。晚上,我和女主人睡一个炕头。女主人是个慢性子人,据说会唱戏,也爱热闹。我有时帮她下地干农活,做完活就一起在她家吃饭。她待我很好。女主人是个热心人,我们主任和队员们,没事也过来坐坐,和女主人聊天。转眼到了夏天,一日吃过早饭后,村子里几个女人到家里来了,她们和女主人说说笑笑,十分热闹。我从她们的话里听出来,今天镇上逢集,她们邀请女主人去赶集。正说着,我们主任过来了。大家于是邀请主任去赶集,主任笑着说,他还有事,改天再去,主任让我跟着去。我想了一想,也就答应了。就这样,我跟着她们一起去赶集。女主人骑一辆自行车,后面驮着我。到了集市,我们把车子存了,走着逛。大家似乎什么都不买,就是走走看看。走到一个凉粉摊前,大家停下来。互相询问,吃不吃凉粉饸饹?大夏天,太阳烤的人难受,正是吃凉粉的好时候,大家一致响应。万荣凉粉饸饹很有名气,只是从来没机会吃。我们坐在小板凳上,每人端一碗放了辣椒油的凉粉饸饹。女主人和她朋友大声说笑,大口吃饭,真是无拘无束。而我则沉浸在这一碗美味当中。我感觉这凉粉和小时候的没有区别,但加入了饸饹,就不一样了。凉粉软糯,而饸饹则劲道,两个搅拌在一起,就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嚼头,加上特制的辣椒油芥末蒜泥,味道浓郁鲜香,让人欲罢不能。赶集回来,我坐在女主人自行车后座上,一路热浪滚滚,我的心里则很凉爽愉快。我很庆幸,跟着女主赶集,吃到了最正宗的万荣凉粉饸饹,从此,它就成为了我的一个念想。

有一年国庆节日期间,我和家人随旅游团,去参观应县木塔。行程中,陪伴我们的是一位太原导游,他身材瘦高,肤色黑黑的,说话带着太原腔调,不苟言笑,但是话语幽默。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旅游是什么?就是拿着钱,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去消费。话听起来有点绕口,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们的人生,莫不是想寻找一点新鲜的事物。途中,导游小伙会先介绍一下要去的景点,顺便说一下此地的小吃。在我们去应县木塔的途中,他一再提到浑源凉粉好吃。它强调,逛应县木塔,一定要吃浑源凉粉。到了景点,看完中国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木塔,我们去吃午饭。走在街上,仔细看过去,好多门店牌匾上都有凉粉字样,想吃凉粉的心情就越来越热。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一个类似农家招待所的地方。旅游旺季,哪里都是人多,车多。来这里吃饭的人,也是一拨一拨。饭店环境一般,饭菜还可以。我眼巴巴盼着的浑源凉粉,终于等到了。凉粉是用碗盛着的,和我平时见过的形状不同,它被切成一个个不规则不均匀的块状。我想特别提一下它的形状,这很见刀功。中国古建筑上有一种叫“冰碎”的图案,我想浑源凉粉切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除了这种外观特点,他的色泽,看上去就像水晶,光滑透亮,根本不像凉粉,但它的确是凉粉。最重要的是,它的辅料里面加了蚕豆、豆腐干、香菜,加上蒜汁醋汁,吃到嘴里,颤微微,凉丝丝,酸酸辣辣,别是一种独特味道。虽则是十月份天气,但是长途旅行,大家又热又渴,能在这里吃一碗爽口凉粉,真是再贴心不过了。由于导游的宣传,加上当地门店的广告气氛,大家对凉粉一见钟情。十人一桌的一碗凉粉,顷刻间就吃光了。在我们的要求下,又上来一碗凉粉。出门在外,不用客气,我记得我吃的很痛快,一再地赞叹,凉粉的确与众不同,好吃。我好奇怪,别的地方,都是什么别的特产名吃,应县浑源一带,却是凉粉榜上有名,而且被誉为“北岳一绝”。

平常的日子里,我也到市场上买一块凉粉,回家来,加了调料,自作自吃。但念想起来的仍是记忆里的凉粉,因为那些记忆是不可复制,不会重来的时光。

(0)

相关推荐

  • 擀面皮的制作全过程,夏日必备小吃,比凉皮更Q弹劲道,香辣解馋

    擀面皮的制作全过程,夏日必备小吃,比凉皮更Q弹劲道,香辣解馋

  • 繁峙面皮凉粉

    繁峙面皮凉粉 文/韩英 繁峙县地处晋东北,夏季气候干热,可以持续三四个月,最热的时候就是七八月份了,最高温度也可以达到三十六七摄氏度.炎炎夏日里,诞生了解暑的美食--繁峙面皮,凉粉.大街上只要是人多的 ...

  • 不会吧,我居然被假鸡蛋灌饼骗了这么多年

    有多少人知道,没烤过的鸡蛋灌饼没有灵魂? 作为一只北方土狗,饼食一直是我挚爱.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记忆里,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内蒙时,手抓饼.煎饼果子.外带烤冷面和鸡蛋灌饼,一直都是常年霸占我早餐的四 ...

  • 凉皮、面皮、凉粉、米皮、凉面5种小吃配方

    凉皮、面皮、凉粉、米皮、凉面5种小吃配方

  • 「写作坊·美文」李廷柱|贺元帅率军路过三家店

    作家新 干线 贺元帅率军路过三家店 1936年春天的一日傍晚,从西边开过来一支队伍,来到新绛县的三家店村.那时正处于春寒料硝,乍暖还寒的时节,这支队伍一律身穿灰色粗布薄棉军装,足登爬山布鞋,上千号人的 ...

  • 「写作坊·美文」李巧云|又见栀子花开

    作家新 干线 又见栀子花开 绿色的叶子簇拥着白色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在花丛中跳跃,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花香清幽,而我思绪纷飞,恍惚间,姥姥笑吟吟地站在我的对面,"孩子,栀子花开了!&qu ...

  • 「写作坊·美文」李英利|五月(外一篇)

    作家新 干线 五月 五月,花如海:五月,歌似潮.五月,孕育着希望,五月,憧憬着未来,五月是劳动者快乐的节日. 五月,青春似火,挡不住的激情:五月,青春灿烂,唱不尽的歌谣:五月,朝霞美丽,染红了天边:五 ...

  • 「写作坊·美文」李宏|民间石刻馆藏珍宝

    作家新 干线 民间石刻馆藏珍宝 --参观南涅水石刻馆有感 时近谷雨,乍暖还寒,原野上掠过一阵阵清冷的风.周末,应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的邀请,沁州诗社组织我们一行十人,登上位于沁县城南面的二郎山,走进被誉 ...

  • 「写作坊·美文」李英利|美丽的夏天(外一篇)

    作家新 干线 美丽的夏天 春天悄悄地走了,夏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夏天拿着水彩笔,到处乱画,把太阳画得火红,把小树的叶子画得碧绿:把河水画得清亮,却忘记了给人们画风-- 夏天,是火热的,溶化了雪山和冰川, ...

  • 「写作坊·美文」李彦芳|繁心不知春将尽

    作家新 干线 繁心不知春将尽 春风一缕缕地拂过,所有的东西活泛起来.路边的花树发了芽,嫩绿的柳条含羞低垂,小虫儿也蠕动着从土里探春.我的心绪随着春的到来明朗开阔了许多. 这是个令人心旌荡漾的季节.踏青 ...

  • 「写作坊·美文」李英利|绚丽多彩的六月

    作家新 干线 绚丽多彩的六月 绚丽多彩的六月 六月,阳光灿烂,六月,鸟语花香,六月,花团锦簇,六月,歌声飞扬.六月,是儿童的摇篮,是童年的梦想,是童年的太阳,是欢乐的海洋. 六月的空气弥漫着诱人的芬芳 ...

  • 「写作坊·美文」李廷柱|良师益友靳欣文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良师益友靳欣文 (一) 靳欣文老师逝世已经二十一个年头了,终年六十五岁,我每每回想起和靳老师在一起的岁月,心中就有一股情思如缕,温暖如春的感觉. 靳老 ...

  • 「写作坊·美文」李英利|春色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春色  近了,近了,我倾听到了春天轻盈的脚步声,燕子在呢喃,大雁掠过蓝天上,潺潺溪水捎来了春天的信息:不知从哪里溜来了一抹新绿,接着,就象早约好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