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发现外星球残骸,成份与月球土壤相同,确认月球起源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共进行航天发射39次,成功35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更广阔的宇宙深处。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对准星空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回头问一句,人类对自己生活的星球真的足够了解了吗?

1984年,哈佛大学的研究员亚当·其文斯基在将搜集自全球的地震震波数据汇总到一张全球地图上的时候,发现在地球深处,地壳的两侧有两个巨大的热斑,其面积接近一个大陆。其中一个位于非洲内部,另一个则位于太平洋下方。当地震震波传导到这两块热斑的时候,震波的传播速度会明显变慢,也就是说这两个结构的温度比周围其他结构的温度都明显要高。因此,科学家们将它们命名为大型低剪切速度省。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两个大型低剪切速度省能够通过其超高的温度、巨大的体量以及特殊的位置与结构影响地壳的运动以及其他许多的地质活动,甚至有可能跟曾经发生过的生物大灭绝有关。

那么这两个巨大的地内结构事如何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切还得从亿万年前月球的形成说起。哈弗大学曾经的地质学教授戴利提出过月球形成的“撞击说”。

他认为,大概在45亿年以前,一颗名叫“忒伊亚”的行星撞击了远古的地球,剧烈的撞击使得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脱离了地球,而这些物质在脱离地球之后,在宇宙中重新凝聚成形,最终形成了月球。而行星“忒伊亚”的一部分残骸则通过撞击和当时的远古地球融为了一体,形成了今天的地球。

1969年至1972年,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成功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并带回了月球的土壤。人们通过对带回月壤的分析,发现月球岩石的成分和地球完全一致,证实了“撞击说”确实是正确的。

而那两个“大型低剪切速度省”,与周围的地质结构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明明处于同于同一地层温度却比周围的结构高出很多,因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原本就不属于地球,而是当时忒伊亚撞击之后留在地球深处的残骸,因此才会与同一地层的其他结构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其真实性还有待考究。我们期待科学家的研究终有一天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长期征稿:天文科普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