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有这样一座久负盛名、享誉黔北的书院。
诗乡沃土
千年文脉乘风化人
久负盛名、盛誉黔北大地的儒溪书院经过严谨的文献资料考证,于2017年冬在原址蒲场镇儒溪小学校内重建。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悠悠儒溪书院,重现昔日荣光。
从此,儒溪小学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掀开了崭新篇章,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山水塑形,人文立魂。2018年5月7日,县委书记余航海到儒溪小学调研教育工作时对该校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儒溪书院的建设,抓住了学校的根,抓住了教育的魂。”
重建
筚路蓝缕梦成真
据了解,儒溪书院得名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刘禹锡在蒲场创建“柳氏书院”,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期间几经兴替:
1906年废科举办新学,将儒溪书院改为蒲场初等小学堂;
1909年设高等小学堂;
1942年改名为儒溪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命名为绥阳县儒溪小学。
呼
吁
蒲场镇书院文化厚重,进入上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切需求,从那时起,呼吁重建儒溪书院的呼声日益高涨,寄托着几代蒲场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梦想。
困
境
尽管教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不得不的让重建梦想几度搁浅。
2017年,刚担任儒溪小学校长的何胜依托蒲场镇厚重的儒溪书院历史文化,提出“塑博儒教师、育鸿儒学生、酿韵儒课堂、创香儒校园”,再塑儒溪书院。经过班子会议研究决定,让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传承传统经典文化,增强学生德育修养、追溯书院辉煌历史、挖掘深厚人文积淀。
重
建
经过学校多方努力,在曹云学等20余人蒲场籍爱心人士的捐资帮助下,修建了儒溪书院大门,完善了部分教学设施,捐赠了教学器材,并全部投入教学。
“在贵州教育发展史上,以一座书院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我们学校是第一家。”何胜表示,儒溪书院将为学校在文化继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呼唤传统文化回归,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可以这样说,从提出重建构想到实现书院书声琅琅,儒溪小学的教职工是一群有信念的坚定者和理想的拓荒者。
理念
诵读百家经典 义教均衡发展
坐落在蒲场镇后街的儒溪小学依山而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好一幅靓丽风景。
走进儒溪小学,唐代亭台建筑风格的儒溪书院校门气势恢宏,操场上正中是书院舞台,两边树立日晷图,孔子圣像、柳宗元像,以儒家文化“孔学楼”、“河东楼”、“文雅楼”、“慧智楼”命名的教学楼沁润着每一位莘莘学子。穿行学校,满目葱绿,浸润文化芬芳。完善的硬件设施,从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校门到现代化的教学楼,建筑风格与自然浑然一体,色彩大气典雅。
现学校以儒家文化为引领,以儒溪书院为载体,按照塑“四儒”建“四厅”有“四想”的标准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即:
1
四儒
指塑博儒教师、育鸿儒学生、酿韵儒课堂、创香儒校园;
2
四厅
指孔儒厅(国学讲堂)、柳公厅(诗词讲堂)、二冉厅(历史讲堂)、儒溪厅(地方讲堂);
3
四想
指校长有思想、教师有理想、学生有梦想、学校有影响。
在义教均衡验收指标中全部达标,其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超指标53个百分点,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超指标18个百分点。
“以文化为引领,打造特色课堂,传承国学经典,建设特色学校,学校才走的远。”何胜如是说。
目标
传承国学文化 启迪智慧人生
“四厅”建设整体宏伟大气,古风蔚然。古色古风的装饰风格烘托出其稳重而严谨的大家风范,在沉静的色彩的烘托下仿佛古代鸿儒之冠带,彰显着为学者洁身自好、儒雅宁静之学风。校园里、走廊上、教室中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展示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建设争奇斗艳,寓意融合中外、学冠古今。
该校开设国学讲堂、诗词讲堂、历史讲堂、地方讲堂“四堂课”,编制国学读本、诗词读本、历史读本、地方读本“四类书”,按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低年级以读国学诵经典为主,中年级以读古诗词、会吟诗为主,高年级以挖掘地方文化,宣讲地方特色为主,举办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大型活动,净化学生的眼睛和心灵,感化学生眼中的生活和心中的想象,丰富学生文化底蕴,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人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总编:石芝谋 副总编:郭文锭 丁本俊
责任编辑:李艳 | 校对:张洪林
新闻中心全媒记者:张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