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24)——阊门内下塘街
苏州老街巷之(24)——阊门内下塘街
近日,与几个苏州文化界的朋友喝茶,有苏州电视台的,有大学教授,其中一位年轻教授出版了《军机处二百年》、《中国乡贤》等多部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另一位建筑学教授有过多本专著,我看了年前发给我的他的著作《千年苏园话沧桑》电子版。这些都是对苏州历史文化有兴趣、有研究的学者,与他们在一起说的最多的是苏州故事。一位说起我们喝茶所在的石路,提起石路一带历史上的伎家。旧时代里,伎家与城市的繁荣是正相关的,阊门内外曾是苏州的商业中心,这一带的娱乐业的情况在历史典籍里多能看到。在盛世清朝的《姑苏繁华图》上还可以直观当时的场景。其中有人说:阊门外石路一带的伎家众多,却是次一流的,达官贵人出入的高档次是在阊门内下塘街。
阊门内下塘街我走过,也看过两千多年历史的阊门的一些材料。唐朝刘禹锡《泰娘歌》里隐隐可见,阊门内的娱乐场所比城外高档。不过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明末清初城外的山塘街上就有陈圆圆、董小宛这些名家的行踪,野芳浜一带就有他们在船上游乐的传说,说明城外不仅是低层的。而在清末民初,有资料说石路一带是纨绔少年游冶的地方,往山塘街方向是次一等的。
阊门的历史,一揭开就是两千多年的厚度,不易把握。所以,我想记录阊门内下塘街,只好写现在还能看到的。
下塘街和直穿通阊门的西中市的关系,与十全街、滚绣坊的格局一样,如一位朋友在我关于滚秀坊的文后提点:互为表里阴阳。西中市是一条宽阔繁忙的大道,隔着城内“三横四直”的第一横河,窄小的下塘街藏在西中市身后,似乎是为西中市白天的忙碌准备一处安静休憩处。
苏州古街巷标志牌上说:以位于阊门内第一横河下岸得名,全长432米。实际上,从沿河街至西城墙下的阊门横街,下塘街是有一公里长的。我不知道文物部门为何马虎至此。从东头开始走起几步,一片的老宅子阵势不小,要看清却不得要领。这里是陆肯堂、陆润庠故居,是苏州人都知道的一门两状元。陆肯堂是清初康熙时代的状元,据说是清朝第十八个状元。晚了七辈的陆润庠是晚清同治年的状元,是清朝第一百零一位状元。据说这里直到我们所处的年代,还住有陆家的后人,所以两代状元府的格局仍在。目前的入口就在新旧状元府之间的备弄,现在几十米深又细的夹道,望进去还可以想象当年的庭院深深。
陆肯堂逝于壮年,还没能更多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过人品才学已经受到当世和后世的尊崇。直到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宣布发现陆肯堂和他儿子当年殿试的答卷,他儿子虽未未中状元,却在同科中也算是名列前茅。这两份答卷能保存至今,与他们的后人陆润庠的收藏有关,也与这样的家风有关。陆润庠处在风云变幻的晚清,贵为末代帝师,直到改朝换代,清帝溥仪偏安于故宫围墙以内的日子,陆润庠仍保持对清朝的忠诚。陆润庠在苏州的影响至今仍在,那是他的书法。留园、狮子林、网师园里能看到他的墨迹。拙政园里的“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大字下,可见“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落款,怀鸥舫就是下塘街他的这处宅子。同在拙政园的 “远香堂”有他的52字之长联:“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时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继续西行,是建于北宋年间的崇真宫遗址,崇真宫几已不存,南侧的崇真宫桥仍在,桥的文物保护牌装在桥栏。传说中桥南的双圈古井“真泽泉”,井口已被水泥粉饰过,井圈上放着人家的杂物,不忍多看。
再西行有处民国建筑称为“崇安里曹宅”,属吴医曹沧洲的侄子所建。近中市桥一带,临河一侧没有建筑,水域开阔起来,北侧是是宋元至明代的军仓“永丰仓”,苏州人称呼为老军仓。河边开阔处正是船埠。
中市街现在是一条大马路,把下塘街拦腰截断。越过这条车流较大的中市街继续往西,沿街仍然是一幅悠闲市井生活景象:独自坐在圈椅上晒太阳的老人,三三两两围拢在一起聊天的中年人,还有进进出出忙碌着的妇女,头顶上满是悬着晾晒的衣服。就在这晾晒着衣服和随意停放电动车的一个大门,如果不留意,就会错过福济观。福济观的老建筑被新楼挤压着,散住着人家,还能大致分辨出原来的模样。传说中的庙前的古井仍在墙角默默,井壁的刻字已经模糊难辨。这个初建于南宋年间的道观,供奉吕洞宾,苏州人习惯称呼为“神仙庙”。每年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的生日,苏州人有盛大的“轧神仙”节庆,可称为苏州人的狂欢节,是苏州一个重要的民俗,至今仍在延续。后来在老城改造中,神仙庙被迁建到阊门外的外城河边,轧神仙与石路的商业热闹在一起。看着这破旧残存的福济观,回想前两年参加过的“轧神仙”的热闹,难以想象狂欢和热闹原本是属于这里的。
下塘街当年的显赫不仅是神仙庙,大鎏村是上海富商在民国初年所建,连片保护着不少的民国建筑群。往更久远的历史回溯,继续往西的泰伯庙祭祀的是吴地始祖泰伯。远在商代,泰伯为让贤从岐山奔吴,带来中原文化,成为东吴之祖。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吴太伯列在三十世家之首。其实无锡的梅里村是初创的吴都,泰伯的墓也在无锡,其弟仲雍的墓在常熟的虞山,泰伯庙也不止苏州一处。不过苏州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是吴文化的中心,苏州的泰伯庙可追溯至东汉,是江南第一座祭祀泰伯的庙宇。
不同于下塘街大部分地段的市井生活场景,泰伯庙的大名可以吸引外来游客,这一带还有几处可旅游的去处。泰伯庙东墙外是五峰园,五峰园一说是明代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也有一说是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如今的五峰园是个大隐于市的小园,举目可看遍全园,却有五峰峙立。这二丈高的五座太湖石据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和留园标志“冠云峰”的出处来历一样。北宋时期,朱勔为宋徽宗搜求江南花石,被称为北宋奸臣“六贼”之一。这是以士大夫精神为核心的苏州人中的另类。今天苏州城南的巷子朱家园就是朱勔当年的园子遗址。五峰园西南角曾有土墩传说是唐柳毅墓,所说正是中国民间四大神话传奇故事里的柳毅。
泰伯庙西侧相连的吴门书道馆是一个吴门书法展馆,是一处可以静心欣赏的地方。继续往西不远处有一家声声曼书咖民宿,是一间枕河的民宿,很多从网上得知的年轻人远道而来,体验一次。很是适合泰伯庙附近的旅游氛围。
下塘街一路往西直抵城墙,还有不少深宅大院,不易探得底细。街北一侧,一路经过的小弄名字就够人寻味一阵子:官宰弄、紫粉弄、长弄,还有街南侧的桥:过军桥、崇真宫桥、中市桥、虹桥、张广桥、至德桥、里水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