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太极拳容易被误解的“双重”

疗金句
养生以少怒为本
——曾国藩 

“双重”是什么?这是学习太极拳理论的人都要接触的问题,也是太极拳专家们都要阐述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故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避免“双重”的方法是分阴阳。

“阴阳'又是什么呢?

如有的人认为,分阴阳就是分虚实,分虚实就是要在动作中分清是左手、左脚用力,还是右手、右脚用力。凡用力的一方为实为阳,不用力的一方为虚为阴。因此,在整套拳中又分成了若干个阳动,若干个阴动。如果双手齐出,双脚持重则为双重。

这种机械的分类法实际上是对太极拳法的不领会和对阴阴的错误理解。如果我们把双手齐出、双脚持重认作错误,那么拳中就不应有马步和双按掌。如果仅把攻的动作看作实,守的动作看作虚,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说,我们以搂膝拗步为例,下搂手如果只虚不实,对方的拳就可毫不费力地打到我的身上。那么,向下搂的动作是实还是虚?是阴还是阳?

其实,太极拳中实虚之间的变化是整体的,打拳时人体动作在运转当中是毫不间断地由实变虚,又由虚变实的。我们说的虚实乃是修炼者劲气之虚实,它与进退、抽添、刚柔以及动静、开合是有紧密联系的。故而通过修炼太极拳有体悟的人都能感觉到,所谓的虚和实可以体现在同一个动作当中,甚至在同一个肢体上,而不是机械地在动作数量的单双数上,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肢体的摆放上面。

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界的变化中领悟到了千年不变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哲理,其哲理被著述《黄帝内经》的先贤们称之为“天地之道”。王宗岳在太极拳中领悟了“天地之道”,著述了几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太极拳论》。具体应用到太极拳,则体现在拳势与打手,应用与养生等各个领域中。人,不管是来自于造物者,还是进化的结果,其结构之复杂,即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远远不能窥其全豹。还是我们的祖先有远见卓识,认定“天人相应”。人为一个小天地,同样是一个太极之体。故先贤们曾有“天地为大太极,人为小太极”的说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存在着虚实、动静、刚柔、开合等等的阴阳变化。如就形体而言,同在一条臂膀上其外缘为阳经,其内缘为阴经,尤其在传统的练法中,即使在同一只脚,或同一只手掌上,随着意念的变化,又可有“脚踩五行”之分和“手运八卦”之说。这样越分越细、越分越小,直至虚空粉碎的境界。倘若这样,自然就会形成“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状态。这才是“虚实分清”的本意。由此延伸,'阴阳无限可分”的原理在我们的心中也渐渐地变得清晰了。

假如我们用阴阳来分拆身体部位,就会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数不清的分法,仅仅用双手、双脚来决定双重,是不是太局限而不够全面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