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听写与“拼写小蜜蜂”

孩子们要期末考试了,于是有一些关于英语考试的问题就来了。大人最能帮到孩子英语考试的,怕就是帮他们听写单词了。有朋友跟我探讨单词听写的问题,我说那是效率极低的做法。考试怎么弄,我个人兴趣不大,那得去跟老师沟通。而就提高英语水平来说,听写生成、死记拼写的做法,99%的精力是要打水漂的。而且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证据,谁都没少背过,谁的英语都不是这样学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讳言,也不要自责自己不够用功,更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所谓就此“学出来”的人。道理嘛很简单,这不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

迷信听写的朋友就跟我找理由了,说听写在美国不是也很普遍嘛,还有“拼写小蜜蜂”的比赛,那个比赛不就是听写的形式吗?这短短几句话,看似天经地义,要回答清楚可真难了。因为这几句话正好跟中国人学英语的痛苦根源纠缠到一起了。

中国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英语学得累,问题的根源出在了不懂得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这一点上。宏观的策略糊涂了,下面带来的具体战术操作多半都是在瞎折腾。既然是瞎折腾,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代价也就越大,投入产出比也就越差。

怎么就不懂得科学规律了呢?先看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教育这一块。这个现代的科学和教育体系,是通过西学东渐、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这个西学东渐有一个盲点,就是国学,无从借鉴。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非常地落后,落后到我们都不自知的程度。学校基本上停留在“教书育人”从水平上,而一些孩子的爸妈呢,想给孩子加点餐也都是什么偏方巫术都听的状态,比如现在一些人盲目跟从的“读经”就是一例,根本不知道跟提高母语的语言能力之间有多少直接关系。其实在现在英语的大潮中,跟英语母语对比一下,人家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绘本童谣就已经成系统了,在开始通过学习英语拼读法(Phonics)解决认字读书的问题之前,还有系统的语音意识(phonologicalawareness)和音素意识(phonemeawareness)训练,然后是的拼读法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还配合有大量的分级阅读读物。如果我们只看到完成母语的阅读能力培养这个阶段,大致在美国小学的四年级,我们就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汉语的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手段相差了多少。

再看第二语言习得,中国缺失了这个学科,就更谈不上了解其科学的规律了。数千年来的汉文化,是汉语一枝独秀,文化中对于多语言存在的现象本身就不敏感,动不动就用“南蛮鴂舌”或是洋人的“舌头不会拐弯”这样的表达来讥笑其他语言或是操其他语言的人。直到现在,还在动不动地嘲笑印度英语或是南洋英语,都不意识到那些只是英语方言的口音差异,英语本身人家的母语,跟我们学的外语根本没有得比。

学科缺失的铁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个点上表现得最突出,我们国内孩子把它成为“对外汉语”,归属外事口的痕迹非常明显。因为不意识到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学科,早期的对外汉语更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要过硬、来华生活要照顾好,至于汉语语言嘛,那是认为谁都能教的。所以在大规模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早期阶段,就有院校调校医院“根正苗红”的护士去教留学生的,还能作为经验在学科内交流呢。

现在多数的爸妈就是忙孩子的英语,这本不是一个一天两天可以见效的事情,加上我们总体缺乏科学的视野,要想帮助孩子的英语,往往就是在汉语发展的经验中找办法。在汉语教学本来就没有多少科学成分、在第二语言发展的特点完全被忽略的情况下,这些办法多半都在经验主义的泥潭里,大家就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方法可能在根本的学习机制上站不住脚。

先看听写在汉语里的地位。这可以说是老祖宗学习汉字的主要手段,就是私塾先生拿着戒尺打手心逼着学生认字的过程。要注意到汉语和汉字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汉字不直接表音,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念,这里承担了不少联系一个字音和义的作用。第二是汉字的二维准象形特点,多少有点图画的痕迹,或许右脑也参与处理,死记容易一些。第三是目前的现代汉语常用字只有3千,之后就是重复组合,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实际语言中使用了,死啃3千个字,也不是太难。

对照着看英文,是拼音文字,大致说念出声来,顺着拼写就可以了。如果这套拼音文字是工整的,就像我们人工设计的汉语拼音,没一个字就可以顺着拼出来,根本不用费力气。只是英语有太多的拼写特例,来自自身历史的变迁和其他语言的影响,比较让人头疼。这样现在英语国家流行的学习拼读法规则的做法,就是在用这些规则来整理拼写的规律,避免绝对的死记硬背。本身是表音的语言,死记字形可能就没有汉字容易,更何况英语的基本词汇要突破2万这个瓶颈,阅读中使用才能比较自如,所以他们的功夫都花在怎么对付读音和书写的规律方面去了,一个字一个字硬记的做法,比汉语少太多了。

再说到英语里“dictation”这个词,它的第一语义是“口授(文件)”,第二才是小学生的“听写(考试)”。这样,我们中国人又拿了自己汉语的经验来套人家的事情,认为他们也注重这样一个专门的听写过程。既然说到“口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意义。口授出来的文稿本身是有意义可以跟的,不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地硬记。其实就是说到我们汉语里只会的死记硬背这一招,单个的记字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就算学会3千吧,然后必然要进入到有意义的背诵里去,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之类的。没有意义的背诵和听写是持续不下去的。

这里就出现了第二语言学习里最大的一个问题了。我们的孩子学英语,不同于学自己的母语汉语,也不同于美国孩子学英语母语。在母语里,口头语的听和说在很小的年龄已经系统地建立起来了。母语的孩子学识字,只需要把字形(写法)和语音对应上就可以了,就认识了,懂得意思。这样我们在汉语里采用听写默写的做法或许还能有点效果。可是学外语的时候呢?我们首先得弄明白字的意思,还有字的读音,否则就没法去使用,不使用就很难孤立地掌握。这时候,听写在干什么呢?在把学习者所有的注意力都引到字母的拼写上。要对付2万左右的基本词汇,有没有间架结构这样的二维特点可以依托,学生只能是记了又忘,没法使用的。

这里要补充一条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机制。就是说语言不是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熟能生巧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按照中国普遍以为的条件反射原理来习得的,死记硬背、反复操练是没有用的。语言是规则控制下人类大脑的创造性行为,一定要在承载实际语义的交际中才能完成这样的创造。不用、不交际效率只能是很低的。

最后在看看美国的“拼写小蜜蜂”在干什么。差不多就是一个娱乐性的节目。千万不要拿中国对孩子千考万考再通过成绩排名的模式来考量美国的教育,靠任何一种考试甚至比赛拉开名次的事情在美国是没有市场的。“小蜜蜂”比赛在1850年前后诞生的时候,其目的或许完全是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现在,因为热衷拼写的人是有那么一个群体的,这成为了收视率很高的一个节目。看看下面这一段录像就能知道,这还是一个很欢乐的节目,并没有多少考试味道。选手可以反复让主持人念被考的词的发音,然后可以问意思、问词源(多半为拉丁,也有不少法语、意大利语,还有希腊语、德语等),然后再可以问词性(名词形容词拼写规律不一样),还可以要求造句,有的比赛甚至可以要求提示一个字母或是元音之类的。也就是说参赛选手是要有一些拼写天才,但是他们的专长并不是去死记,而是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知道不同词源词性的词大概要怎么拼写。更像是汉字比生僻字怎么写的一个比赛,就像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回”有4种写法一样,跟我们中国人想象的死记硬背、拼短期记忆的做法相差很远。维基百科里还专门提到一句,在其他拼写不规则的语言里,也有类似的游戏。哈哈,撰稿人大概是没见过汉语,不直接表音,怎么玩。

中国的英语教育水平最差的地方就在于考试系统,完全就是在考短期记忆,跟语言习得毫无关系。怎么办呢,对于考试的事情,临阵磨枪、搞条件反射的短期记忆大致是可行的。如果很在乎学校考试成绩的,只能是紧跟着学校或课外辅导班这么做了。要想靠真正提高了语言水平进而取得考试的好成绩,道理上可行,可是操作起来不容易,水平一时半时没上去,又没有紧跟老师,成绩可能还会往下走。中国的英语难,中国的英语累,就是有个系统教育完全不尊重科学的考试鬼门关的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