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寒痰、痰热到底该怎么调理?胖子必读

文章 | 罗大伦 漫画 | 八岁 编辑 | 云少

前天我们聊了痰湿体质,很多朋友惊呼自己中枪了,对照症状全都有,看来,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了!

现代社会,痰湿体质的人非常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多讲讲。

首先,我们再复习一下,痰湿体质的症状是:

这里面,需要区分的是:普通的痰湿,寒痰,痰热。这三种情况,可能调理的思路会稍有区分的。

首先是普通的痰湿

我们所说的普通的痰湿,就是痰湿已经形成,却没有明显地向寒,或者热这两个方向发展。

这个时候的舌苔是厚腻的,白色,舌苔上面唾液比较多。

至于症状,此时痰湿之人,具有前面写的痰湿的基本特征。

那么,到底该怎么调理呢?

这个时候,可以用温胆汤泡脚,如果有医生指导,可以服用。

温胆汤这个方子,古人就争论过,此方到底是温胆,还是凉胆?从方子里面看,是化痰的祖方二陈汤加味,二陈汤本身是温的,但是,方子里面又加上了竹茹,这是凉的药,而枳实是微寒的。

从全方来看,是寒热搭配,因此,比较均衡,化痰的作用较好,在熬药的时候,还要加上生姜和大枣一枚。

一般情况,如果只是普通的痰湿,我会建议在使用的时候,加上生姜,古人讲:“痰非温不化”,但是如果是痰热,则不加生姜,这就是区别。

在去除普通的痰湿的时候,我往往会建议在方子里面,加上藿香和佩兰两味药,这是取的“芳香去秽”的意思。一般痰湿,皆有污浊秽气蓄积,而芳香之药,可以去除污秽,有助于化痰祛湿,这是清代的温病学家们的心得。

这样的,方子就成了这样的:

藿香六克、佩兰六克、茯苓三十克、陈皮九克、法半夏六克、炙甘草六克、竹茹六克、枳实六克、生姜三片。

使用的方法是熬水,然后把药汁倒入温水中,用这个水泡脚,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水不必太热,水量是淹没过脚踝即可。一般泡几天,痰湿就会逐渐松动,舌苔变薄,就不必再泡了。

下面讲寒痰

寒痰的患者,往往是自己正气不足,脾肾阳虚,结果再感受外来之寒,导致体内阴寒内盛,寒痰凝结。

这种寒痰之人,会有所有阳虚的表现,同时,还有肢体经络不畅的症状,会在某些部位有陈寒痼积,甚至凝结成痰核,阻塞经络的运行。

有寒痰之人,大便会向着不成形,和便秘两个方向发展,这种便秘,是阴寒凝固导致,用大黄等凉药是不恰当的,而用温通的方法,则比较合适。

身体里面有寒痰之人,舌质往往是淡白的,没有血色,也有淡紫色的,说明因为寒凝导致了瘀血,这样的舌头,舌苔往往是雪白的,甚至是白森森的,整个舌头像冬天的雪地一样,上面还有唾液,比较湿润。这是寒痰的舌象。

所以,我们前面讲的“不做中年油腻男”的语音文章里,贴出的寒痰的舌头照片,其实严格地讲,可以划归到普通的痰湿里面,而如果大家看到的是白森森的舌苔,是严格意义上的寒痰。

对于寒痰之人,可以采用温化的方法,比如白芥子,陈皮、半夏等药,都是可以温化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为何会有寒痰?是自己阳气不足,无法化除痰湿,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因此,温补阳气,才是正治。

所以,如果真的遇到寒痰的情况,用温胆汤是效果不佳的,此时可以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等温补脾肾阳气的方子,比如中医温补门派的“火神派”的思路,此时是可以使用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做艾灸调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那么痰热该如何调理呢?

痰热这种情况,就好比是农村的柴火,放久了,就会沤得发热一样,我们吃的肥甘厚味,痰湿淤积,时间久了,如果体内环境又适合,比如本身就内火蕴积,两个条件遇到一起,则会郁而化热。这就是痰热。

现代社会,因为大家的饮食太好了,而且工作生活的压力大,有心肝之火的人很多,因此,痰热体质之人,也是非常多的。这种人,往往容易上火,体质偏热,喜欢凉,怕热,稍微一热就难以耐受。往往脾气较大,性格急躁,容易冲动。

这样的人,严重的往往感觉脸色都会比较红,大便也容易干燥。

痰热之人的舌质,往往是红色的,越红说明热势越盛,而这样人的舌苔,是厚腻的,同时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黄色,一般微微带点淡黄的热势轻一些,如果黄得明显,则热势比较重。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观察舌苔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被观察者,不要服用橘子汁、咖啡等有颜色的饮料,否则舌苔会被染黄,其实这是假象。还有那些经常吸烟的人,舌苔也会被染黄,这是需要提前问一下的,否则容易错误判断。

此时,可以用温胆汤加味来调理,古人曾经说过,所谓温胆汤其实是凉胆汤,其实这完全取决于方子里面药物份量比例的变化,可温可凉,存乎于一心。

对于痰热的情况,我推荐这样的方子泡脚:

茯苓三十克、陈皮六克、法半夏六克、炙甘草六克、竹茹九克、枳实九克、全瓜蒌九克、浙贝母九克。

这个方子里面,凉药的份量有所增加,而且不用生姜,对于消除痰热,效果较好,可以熬好后,兑入温水泡脚,方法同前。

需要提醒的是:我提到的方子,都是可以口服的,但是最好由医生监督指导,根据情况有所加减为好。孕妇忌用。

中医有句老话,叫“怪病皆从痰治”,或者类似的说法,“百病皆属于痰”、“顽疾皆属于痰”等,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临床中很多顽固难愈、稀奇古怪的疾病,往往是经络被痰湿堵塞,导致的各种怪病,因此,如果舌象症状吻合,如果能化除痰湿,则身体恢复的机会一定很大。

在化痰的调理中,中医的大致思路是我上面介绍的,其中方剂很多,古人善治痰者,皆可随手裁化,随机应变。比如清朝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孟英,他的医案中化痰的经验就非常多,我记得刚刚学习中医的时候,看的第一部医案类书籍就是《王孟英医案》,对他的化痰手法佩服不已,印象深刻。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只是做个一般介绍,中医对此办法很多,如果您的痰湿很重可以请附近的中医对症调理,这样会更加有效的。

另外,还需要提出的是: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在做补救工作,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生活习惯有问题。所以,如果能多多运动,合理饮食,保持情绪乐观,则身体会自我调整,不至于使得痰湿凝聚。所以,对这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一个人每日肥甘厚味,整天以吃货自居,同时出门就开车,从不运动,却指望名医开个方子,可以化除痰湿,使得自己病去一身轻,我觉得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啊!

(0)

相关推荐

  • 胃胀,胃痛,胃炎,热结心下——大黄泻心汤

    3治疗热痞 曹某,男,30岁,工人.197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胃脘部胀闷欲呕7天,近3天加重.口渴心烦,口舌生疮,不发热恶寒,小便短赤,大便黄色稀水,热臭灼肛.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 ...

  • 湿入脾,病满身!一张方子,除脾湿,通治三焦之病,今天开眼了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 ...

  • 舌苔黄,睡不长!这张方子有意思,退舌苔,治失眠,请你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 ...

  • 罗大伦: 痰湿体质的人千万不能进补!

    大补气血,推荐食疗古方玉灵膏 摘要 :香港亿万富豪邵逸夫爵士活了一百多岁,在生前,他曾经长期服用野山参,每天服用一根价值两万港币的山参,后来学习了气功,才慢慢不服那么多了.可是,人家服用越来越健康,度 ...

  • 罗大伦三子养亲汤 痰湿体质及其摄养

    痰湿体质的人我们又称之为多痰族.由于痰湿"堆积"体内,可引发许多疾病.例如当今好发的糖尿病.肥胖症等,多与痰湿关系密切. 一.痰湿体质的表现 形体肥胖或素肥今瘦,或容易发胖,腹部肥 ...

  • 罗大伦:瘀血的识别与调理方法

    瘀血的症状 大家自己可以看,跟这个舌相对照一下,其实有的没有瘀血的人,你会发现舌下静脉很淡,淡淡蓝色,有的人经常看不到,那么严重的人一看下面又黑又粗,很明显 我刚才一说完有瘀血,看到很多人脸色一沉,不 ...

  • 罗大伦:气血不足,吃什么中药调理效果好

    有时间看看自己舌头是否有齿痕,舌边的颜色是否很淡白,如果您的答案是:"是的!"那么,您就可能需要看看这篇文章了. 我经常到各地为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很多朋友会借这个机会,来向我询问有 ...

  • 罗大伦讲述用着名古方二至丸调理自己白头发的经历_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起航 2020-06-23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罗大伦 讲述用着名古方二至丸调理自己白头发的经历 详情往下看-- 组成: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无污染优质药材 : ...

  • 罗大伦:孩子的咳嗽可以这样调理

    孩纸们感冒咳嗽,家长最是紧张,然而大多数的宝妈们会急匆匆的让孩子们打针吃药.但是不少时候是没有必要的,看看如何针对孩子的感冒咳嗽进行调理! 爱护孩子.不打吊针,一目了然的26个中医儿科治疗妙招 孩子的 ...

  • 感冒内热用连翘(全文)罗大伦

    本期,我把我治疗感冒经常用的药物连翘向大家介绍一下.连翘常与金银花.蒲公英.地丁合用,这四味药都是属于阴的,是凉药,我经常把它们分在一个小组里,把它们叫"感冒四味",其中只有连翘是 ...

  • 罗大伦:耳鸣到底该怎么办?

    有很多朋友问过我耳鸣的问题,这是一个特别令人烦恼的疾病,而且治疗起来,确实是比较麻烦的,很多朋友为了治疗耳鸣,到处求医,那么,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耳鸣. 耳鸣 耳鸣这个病,大致 ...

  • 《黄帝内经》认为“肺朝百脉”,这到底是肺的什么功能呢?请看罗大伦讲解

    I 摘要:"肺朝百脉"是最基础的中医概念,很多初学者会想到肺循环.体循环,甚至有些中医在临床中遇到有心功能不好的病人,也用中药去强心利尿.看看此文,想想中医该怎么思考? 从经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