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七夕这天镇江“五条街”最热闹,和这个叫“磨喝乐”的小孩有关系!
当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回归都市的视野时,已被改造为“购物节”、“美食节”、“中国式情人节”。包装了一番后,“约会”成为七夕的主题:鲜花店、餐饮店、糖果店、礼品店、服装店、酒店,形成了产业链,物欲横流,拉动了消费,消磨了荷尔蒙。
如果宋朝人穿越回现代,会大吃一惊,因为按以前的习俗,民间谈婚论嫁都要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最好青年男女这天不要迎亲嫁娶)
这天,不应该是恋(pao)人(you)寻欢作乐的节日,而应该是儿童节。小孩最开心,宋朝的儿童在这一天,会极其盼望得到一份七夕玩具,叫做“磨喝乐”。
“磨喝乐”是一种泥娃儿,有单卖的,也有套装版的,一只做工考究的“磨喝乐”,人物的手足、面目、毛发都会做得栩栩如生,还要配上漂亮的乾红背心、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总之跟现在的“芭比娃娃”差不多。
1980年,在镇江原五条街小学地下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批“磨喝乐”,让我们知道了,在宋朝时候的五条街是多么的热闹!每到“七夕”这天,五条街(第一楼街)这里就是小孩子们梦寐以后的地方!大市口,没法走。五条街,挤不开!
拍摄于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泥娃娃。
01
“磨喝乐”显然是一个音译过来的名词,有时也写成“摩喉罗”、“摩侯罗”、“摩睺罗”、“魔合罗”,来自佛经,原为形象凶猛的印度神祇。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名词就变成市井儿童的形象,《梦粱录》于七夕之条目下也记到:
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
推测当时流行一种带有佛教含义的歌舞,小孩表演最是好看,慢慢的这种歌舞及里面的形式就和孩童形象重叠了。好比现在大妈们跳的广场舞,有一种叫“加木斯”,后来一提到“加木斯”这个名词,脑海里就会联想起大妈们跳舞的镜头。
“磨喝乐”是时髦称呼,宋人亦称之为“泥孩儿”,为七夕节供物之一。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每逢七夕,街头“皆卖摩喝罗,乃小塑土偶耳”。
泥塑童像在当时或有做法或功用的不同,各地也有区别,有“土稚”、“黄胖”、“磨喝乐”等的称谓,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云:七夕,“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诃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
1980年,在镇江原五条街小学地下考古工作中,突然发现,这里竟然曾经是骆驼岭宋代泥孩儿作坊遗址,这批泥娃娃均用黄黑色细泥捏塑后烧制而成,通体未施釉,个别地方略施彩绘,传神而富有意趣。
02
这些镇江地下出土的泥娃娃“磨喝乐”,漋一群男孩,造型分为两种:
一种为孩童戏耍的可爱造型,有坐、站、卧、爬等各种姿势;
这个“磨喝乐”泥孩儿似乎在说:老爸老妈,七夕到了,给点钱买玩具吧!
这个是“作业太多了,我不想写了,趴会儿”
这个在说,“来今天的习题我们再讲解一下”(学霸孩子)
来,给个么么哒的特写。
一种为站立、面相富贵,头戴小帽,额头等处留有小孔。
妥妥的“袖手旁观”。
笑得多可爱,脖子上带着项圈,绝对是富贵人家的娃。
这些泥娃儿,光头,着开襟薄衣,神态、造型、动作各异,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儿童玩耍嬉闹的场景:
一娃作被摔倒地之状,仰面,张开双手,两脚上蹬,却满不在乎,好像仍有不服之意;一娃趴在地上,双手一前一后,屁股撅起,双脚弯屈,似匍匐前进,表现出傲慢逞强的姿态;一娃双手抄袖而立,面无表情,好像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一娃冷静沉着地站着,左手攒拳,右手在下,好一个裁判啊;还有一个坐在地上,头歪向一边,似乎在发表演说,给人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感觉。
五个男孩,栩栩如生,体形准确、姿态不同、表情丰富。聪敏机灵、可爱稚拙的宋代孩童形象,给观者以亲切朴实的感受。
这一批出土泥孩儿身后或底部可见清晰的楷书阴文戳记,如“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和“平江孙荣”等。
苏州宋时为平江府,而吴郡是其旧称,所以这批泥孩儿出自宋代来自苏州的捏塑高人之手,这与《东京梦华录》所言的“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相吻合,物勒工名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姓名,印证了泥孩儿的时代。
03
“七夕”是宋、元玩具制作和买卖的高峰。每逢七月初六、初七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被称为“磨喝乐”的泥孩儿。
每到七夕,镇江五条街周边就特别热闹,这里原本就是镇江的商贸繁华之处,唐代诗人杜牧来镇江的这个地区,参加过聚会之后,写下"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的诗。
这片宋代的商业繁华区内,有家从事各种泥塑玩偶的作坊,一到夏季,七夕快来临之前,就到苏州进一批“磨喝乐”,运到镇江城销售。
那时候,大人们夸奖一个孩子可爱迷人,会说“生得磨喝乐模样”。
泥孩儿在民间礼俗上还有特殊的用途就是乞求子嗣,具有“宜男”的寓意。这和封建社会流传的多子多福有关,百姓无不期盼生男孩传宗接代,因此,民间流行供奉“泥孩儿”求子的习俗。
在宋许棐《泥孩儿》诗“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中,记载了少妇怀孕时,玩赏泥孩儿希望生个像泥孩儿一样活泼可爱富贵相貌的儿子的心情。
虽然是泥塑的,“磨喝乐”也分普通款的和奢侈品的。
每年七夕,东京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其中名贵者,“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一对需要数千文钱。
又以吴中名匠袁遇昌制造的“磨喝乐”最为神奇,“其衣襞脑囟,按之蠕动”,即泥人内部有机关,摁下机关,“磨喝乐”会活动起来。这个属于高科技产品了,就是放到现在,价格也是不菲,一对索价“数十缗”。
尽管价钱昂贵,但这些制作精良的“磨喝乐”深受欢迎:“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一般人家买不起名贵品,却少不得要买一对普通的“磨喝乐”。可以这么说吧,“磨喝乐”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芭比娃娃”在今人心目中的地位。
泥孩儿虽在宋代形成一定的制作规模,但因其原料是泥土,难以存世,镇江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泥孩儿,在目前全国几处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中数量、质量、种类都处于前列,非常难得。
当然,还挖掘出五条街的作坊遗址,更属难能可贵,这些都是反映镇江地区其时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的重要文物,我们现在应该多研究这些珍贵的资料,开发成特色的镇江文创产品。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五条街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