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00年前就看穿了这个人世

苏轼的话言简意赅,极富洞见,可以说,千年之前他就看清了此时此刻的样子。苏轼之所以能够拥有这般远见,是因为不论千年之前还是又一个千年之后,人性都不可能有本质上改变。

人世,会永远阴阳交汇,君子小人相伴,美好丑陋相随,真假如影随形,善恶混杂,花开花谢人心难测。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世才光怪陆离,充满魅力。

Ps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为随手记下的因阅读而来的感触。

古之圣贤欲行其意,必有以曲成之,未尝直情而径行也。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夫直情而径行,未有获其意者也。若权其利害,究其所至,则臣之愚计,于安边息民,必久而固,与圣意初无小异。

苏轼可谓苦口婆心,奈何小人们众口铄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不喜欢听奉承阿谀之词呢?包括苏轼本人,也曾因此被假道士欺骗。

臣材术短浅,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报,衔恨入地,故贪及未死之间,时进瞽言,但可以上益圣德,下济苍生者,臣虽以此得罪,万死无悔。

忠臣所以称为忠,是因为忠臣所言发自肺腑,直指现实利弊,为国家社稷为普通百姓而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奴才,永远与忠臣无关。

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苏轼对老师的赞语绝非夸大其词,而是发自内心。纵观苏轼一生,深受欧阳修才华人品修养气节的影响。

轼生二十有二年矣。自七八岁知读书,及壮大,不能晓习时事,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

22岁的苏轼,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认知,不卑不亢,坦然自若。我想,这就是博学多识丰厚深刻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源于7、8岁开始的努力读书学习,积15年之功,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气之所到,笔力千钧。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警世之言,装聋假寐者是听不到的。

自入境,见民以蒿蔓裹蝗虫而瘗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杀之数,闻于官者几三万斛。然吏皆言蝗不为灾,甚者或言为民除草。使蝗果为民除草,民将祝而来之,岂忍杀乎?

而今之法,揭赏以求人过者十常八九。夫告讦之人,未有非凶奸无良者。异时州县所共疾恶,多方去之,然后良民乃得而安。今乃以厚赏招而用之,岂吾君敦化、相公行道之本意欤?

读到苏轼千年前苦口良药之言,再看眼前的现实,除了悲叹,还能有什么!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这才是民之父母。苏轼为官之处,至今百姓感念,这不是因为苏轼知名度高,而是因为苏轼品德修为至高无上。

李太白、韩退之、白乐天诗文,皆为庸俗所乱,可为太息。

苏轼想不到,1000年之后,很多扛着某珍品牌幌子的保健品骗子打着他的旗号,用一首驴唇不对马嘴的《松花歌》来忽悠消费者: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

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

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苏轼怎么可能写出这种粗鄙浅陋的诗歌呢?

说起来,之所以阅读《苏东坡全传》,也是为了查找和验证这首“烂诗”的真伪,毕竟亲自查阅之后心里更加笃定——苏轼不可能写出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

在此,也顺带提醒身边的朋友和伙伴,不要被带偏,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用不着拉大旗做虎皮,否则弄巧成拙,还会给自己的品牌抹黑。

老兄近日酒量如何?弟终日把盏,积计不过五银盏尔。然近得一酿法,绝奇,色香味皆疑于官法矣。使旆来此有期,当预酝也。向在中山创作松醪,有一赋,闲录呈,以发一笑也。

苏轼多次记录酿酒法,也多次提及《松醪赋》,可见苏轼对酒是真爱,对这篇《松醪赋》也是喜欢非常。

日至阳长,仁者履之,百顺萃止。病发掩关,负暄独坐,醺然自得,恨不同此佳味也。呵呵。诲谕过重,乏人修写,乃以手简为谢。

寥寥数语,越品越有味道。尤其“呵呵”一语,韵味无穷。

每次读到苏轼这发自内心的两个字,都不禁会心一笑。同时,想起了互联网时代薄情寡义的秀场是多么无聊。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一语成谶。

守局海徼,屈淹才美,然仕无高下,但能随事及物,中无所愧,即为达也。

这段话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做是苏轼的养生之道。

养生亦无他术,独寝无念,神气自复。

节欲。这也是苏轼养生之道的一方面。现在人恐怕很难做到。

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苏轼从来不吝惜赞美朋友。当然,苏轼的朋友也确实配得上他的赞美,就像他的朋友赞美他一样。此处当浮一大白。

双壶珍贶,一洗旅愁。

金句。关键时刻确实需要一两壶好酒。此处的好,不单纯指酒的品质好,还需要好的时间好的氛围好的心情好的共同把盏言欢的人。

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

这里的“达”是我笔写我心得心应手的表达至境。对于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人来说,达到这个境界是毕生追求。阅读苏轼文字,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触动内心的感喟与启发。

轼始到彭城,幸甚无事,而河水一至,遂有为鱼之忧。

仔细揣摩苏轼的遣词造句,看似羚羊挂角,实际匠心独运。这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结果。

仁者之惠,诚足慰彼黎庶。然不知者,以为见教,以是摇之。呵呵。

仔细品味,苏轼用“呵呵”两字,不同语境皆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喜欢用“呵呵”的现代人,真该好好读一读苏轼的文集。

不见之,甚慰喜。《庄子》“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古语以“疑”为似耳。如《易》“阴疑于阳”,世俗不知,乃改作“凝”,不敢不告。

苏轼这段话,不经意间暴露出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不迷信权威,从根本上探究,做到有理有据,回归文章词句的本意。走马观花,随波逐流,这样的学习态度,最终也脱离不开虚与浮两字。

学习,来不得一丝一毫的装腔作势。

湖州江山风物,不类人间,加以事少睡足,真拙者之庆。

苏轼对湖州山水的极度称赞。不类人间,几乎可以等同于对苏杭两州的盛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结发求道,笃老不衰,世间有几人,而匏系于此,不得一望其履幕,慨叹不已。

苏轼对一个人尤其一个朋友的赞美,总是不吝言语,却又真心实意,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细细揣摩,体会,假若能够学以致用,何其有幸!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苏轼类似小文,寥寥数语,境界雅致幽深,皆有《记承天寺夜游》之趣。每当读到如此文字,有窃喜之心。读书的乐趣,也不过如此了吧?

知腹疾微作,想即平愈。文登虽稍远,百事可乐。岛中出一药名白石芝者,香味初若嚼茶,久之甚美,闻甚益人,不可不白公知也。白石芝状如石耳,而有香味,惟此为辨,秘之秘之!

这篇小文,意蕴非常,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尤其“百事可乐”一语,不免联想到碳酸饮料百事可乐,想来这个洋垃圾饮料在中国开疆拓土,确确实实是借了汉语、借了苏轼的光芒。不过,再好的汉译品牌名称,仍然不足以吸引我喝这种垃圾饮料。

人世一大梦,俯仰百变,无足怪者。

金句。也是一句大实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这段文字可以看做苏轼的写作心法,需要用心品味、咀嚼,慢慢消化吸收。关键词:专注,坚持。日拱一卒,相信时间的力量。

苏轼相关文字 ↓

苏轼这些话,就像刚刚说过

苏轼,在杭州没有一个亲戚

苏轼在的话,热点哪里轮得到戏子

突然想起苏轼两句诗,想起大理

特别推荐 ↓

2021年9月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