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0.4【2017-3-5】
#每日学论语#10.4【2017-3-5】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上堂,鞠躬如也,屏(bǐnɡ)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mò)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cù)踖(jí)如也。
【译文】
孔子进入朝廷的大门时,低头弯着身子以示恭敬,就好像那大门容不下他的身体似的。站立时,他不站在宫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踏宫门的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时,他马上因奋发而神色恭敬,脚步加快,说话好像气力不足似的。提起衣服下摆上堂时,他恭敬地弯着腰,敛声屏气好像不呼吸似的。出来时,下了一个台阶,脸色便舒展开来,神情也安闲舒怡。下完最后一级台阶,他快走几步,轻盈地象小鸟展翅一样。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仍然神情拘恭敬畏不安。
【微言微感】
繁琐,相当繁琐!
如何站立,如何走路,如何过门,如何退出来……
哪有气定神闲?
哪有不卑不亢?
简直是大气不敢出,小心谨慎到如履薄冰的程度。
孔子这是何苦呢?
1992年,去开封旅游,到龙庭参观,我就曾产生过一种疑惑:皇帝老儿何苦呢?举行朝会到龙庭上去,那么高,冬天冷不冷?夏天热不热?早朝那么早,黑咕隆咚,上上下下,多麻烦啊?
我拾级而上,一步步爬上龙庭,真为那些老臣们担心?这么高,这么陡峭,这么多台阶,他们上得来吗?这不是瞎折腾?
据说,上朝还要甩龙鞭,“啪——啪”,大老远就能听见,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一次,参观叶县明代县衙,正赶上有审案的表演。看三班衙役们水火棍捣地咚咚咚响,众衙役齐声大喊:“威——武!”
知县老爷端坐后,第一件事是拿着惊堂木狠力一拍:“嘟,下跪何人?有何冤情,速速报来!”
告状人大多在这种情况下会体弱筛糠,战战兢兢,腿肚子抽筋,身不由己就跪下了。
哦,原来这么多道道都是有道理的——目的就是让人收起骄傲,心存敬畏。面对宏伟建筑,面对庄严场面,人们不由肃然起敬,产生压力感。
于是,我似乎明白了。
国庆阅兵,炫的是威武,是为了震慑宵小;祭祀典礼,显示的是诚意,是为了坚定信念;繁琐的周礼,宣示的是谁服从谁,是为了维护秩序。
如此,一切顺理成章。
礼貌,是为了彼此的界定,是为了示好和表示敬意。
有一次,单位有一个饭局,我本不打算去,架不住副校长三番五次电话催。副校长比我年长,他要让我做首席,我压住不让动,非让他做了首席。结果,喝酒中间,一个并不很熟悉的人过来敬酒,逼着我替副校长喝酒,不喝不行。他以为副校长才是当家人,按位置敬酒,下坐替上座喝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还有一次,我陪领导去外地参观,接待人员错把我当做领导,或许他认为我比领导更像领导,直奔我来握手,吓得我赶紧推出我们领导,行走时候坚持让领导走在前头,始终保持领导在前面、在中心的位置。
《论语》絮絮叨叨说这么多进退礼节,似乎没有必要,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领导群体走路的位置,开会时候座位的排序,介绍时候先介绍谁后介绍谁,这在公开的礼仪场合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摆错了位置,漏介绍了重要领导,这就是严重的失礼。
“入公门”,具体说就是进入了朝廷庙堂,是公共场所,是最讲礼仪的地方。孔子弯着腰,低着头,提着衣襟快步走,大气不敢出,大声不敢言,中门不敢停,门槛不敢踩,这就很正常了。对上级保持恭敬,对职责保持谨慎,对规则保持敬畏,这不是没有骨气,也不是奴颜卑膝,而是一种必要的官场礼节。
反之,朝堂之上,君王面前,旁若无声大喊大叫,大大咧咧随便走动,目中无人随便占道,疲疲沓沓呼叫不应,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
从这里看,弟子们把孔子在庙堂战战兢兢恪尽职守,小心谨慎低调谦卑写入《论语》之中,这么详细,这么形象,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