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7.26【2017-10-17】
#每日学论语#17.26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40岁还被人厌恶,大概没有什么发展了。”
【微言微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0岁前,孔子似乎一直碌碌无为,除了求学,并无什么功绩可言。他所在的鲁国,君不君,臣不臣,乱糟糟的,鲁昭公居然被“三桓”给打跑了。孔子一气之下,离开鲁国,去了齐国。但是,齐国对他并不重要,而且还被权臣排挤,乃至要谋害他。没办法,孔子又回到鲁国。
四十七岁那年,阳虎作乱,邀请孔子出山,孔子坚决不干。
空怀安邦定国之志,空有救民济世良策,孔子英雄无有用武之处,只有深深的遗憾——
40岁了 ,还没有什么发展,还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这辈子,还有什么希望啊?
那时候,人的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一辈子说结束就结束了。学了那么多,还能有机会让自己大展宏图吗?
我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教师能拥有的大部分荣誉。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教师,河南省第一届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平顶山模范校长,拔尖人才……已经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学到初中的转折。
农村孩子,小师范毕业,无依无靠的外乡人,我似乎该满足了,但是我停不下来——
我想有一所自己的学校,能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来经营。我理想的学校,书声琅琅,弦歌悠扬,学生阳光,教师自信,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耳中学,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然而,我不得不挣扎在应试的体制下。我用控制术和成功学,创造着应试教育的神话,编织自己的桂冠。
纵观孔子一生,他最主要的成就大多都是在40岁以后取得的。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然后大司空,大司寇,他在鲁国牛刀小试,鲁国马上呈现蒸蒸日上的面貌,内政外交都取得不凡业绩。他14年周游列国,虽然屡遭碰壁,但是也播撒了儒学的种子。他68岁返回鲁国后,一边办学校,一边修订《诗》《书》《礼仪》和《春秋》等典籍,后世人记得他的,不正是这些伟大成就吗?
假如孔子40岁停止了奋斗,我们还能知道孔子吗?
40岁依然默默无闻,如果不放弃梦想的追求,谁能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何能坐等死神?
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