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2.8【2016-8-1】

#每日学论语#2.8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微言微感】

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孔子的回答是“敬。”

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

没有标准答案,是不是有一些随性了,如果这样,考试如何给分?

这恰恰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因材施教。

孟懿子仗着权高位重,处处违例,对君王不敬,对老爹孟僖子的话当耳旁风,对他家“贤而好礼”的家风置若罔闻,所以,孔子嗤之以鼻,丢给他两个字“无违”。把你老爹“贤而好礼”的家风继承下来,就是孝顺了。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比他老爹更过分,不仅不尊君王,甚至于要谋反,他老爹的还没有死,就开始打压他老爹的人,蠢蠢欲动,病得不轻,让他老爹提心吊胆生怕谋反失败,殃及家门。

子游这个人才华横溢,做过官,办学也非常成功,所以相当自负,难免待人有些傲慢之色,对父母会不会也有一些傲慢不敬?孔子借他问孝,就敲打他一下“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要以为给老人一些钱,有吃有喝供养着就是孝,犬马都有吃有喝,如果没有对老人发自肺腑的尊敬,哪能叫做孝呢?

至于子夏,才华是没得说,和子游比较,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子夏不是一个大气的人,甚至有一些小心眼,有一些吝啬。最典型的是孔子和子路下雨天经过他家门口,子路要去借伞,孔子都不让去,怕子夏为难。不借吧,那是老师和师兄;借了吧,又心不甘情不愿。由此推理,子夏的孝,会和借伞一样,该给老人钱财也会给,但是有可能“色难”。

什么是“色难”?

“色”是眼色,是表情。“难”是困难,不容易。“色难”就是“难色”,难有好脸色,难有好态度。

真正的孝,一定是由内而外的,发自肺腑的,带着感恩的心和深深的爱,自自然然的。也就是朱熹老先生说的:“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论语》中的孝,主要是讲心,是内在的修为。《弟子规》里面讲的孝,则是讲具体行为。非常具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结合起来,孝行都应该是带着孝心的;孝心需要用行动来落实。

做事有五个境界:做过,做完,做成,做精,做美。孝道也如此:嘴上说孝,带着不情愿,给父母嗟来之食,这能算是孝吗?公事公办,按月给钱,这算得是孝吗?也让父母丰衣足食,也打电话问侯,只是做给别人看,这算什么孝。

色难!难在带着感情,带着敬重,和颜悦色,发自肺腑。

推而广之。做教师呢?如何色难?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爱不爱,真爱还是假爱,孩子是一清二楚的。有温度的教育,爱一定是发自肺腑,实心实意。

不要装,不要做表面文章。“色难”,不在有没有和颜悦色,而在于和颜悦色是非自自然然。爱的情感,爱的能力,爱的艺术,爱的智慧,最重要的是真实,是真诚,是自然。孝道如此,教育亦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