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缓释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评价与应用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科普▪创新▪服务 专栏
目录
1、技术优势
2、模式评价
3、注意事项
4、总结与讨论
1 技术优势
2 模式评价
缓释肥的研发以其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同步为理念,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和增产增效为目的。过去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一次基施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提出了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技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发现,缓释肥一次基施会存在缓释期与生育期不匹配、缓释高峰与小麦需求高峰不匹配、增产效应低于肥料成本等问题,导致应用成效偏低、难以推广。近年来,本创新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缓释肥基追两次施用等减施方式(减少施用量/ 减少施用次数/ 减少施用强度)对小麦产量与效益的影响效应,以期在肥料成本、劳动力投入、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平衡,提升缓释肥的大面积生产应用程度。通过全省不同基地对缓释肥创新施用技术的熟化与示范,组装了适用于不同生态和生产条件的小麦缓释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缓释肥养分释放曲线(扬州)
不同展示基地与示范县缓释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示范
2.1施肥模式选择与效果评价
模式1:缓释肥全量一次基施模式
模式2:缓释肥与尿素配施模式(60%缓释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
针对缓释肥价格偏高带来的肥料成本增高问题,以追求成本和产量平衡为目标,采用60%缓释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在控制肥料成本的同时可实现丰产。相比于速效肥(尿素)多次分施,缓释肥与尿素配施模式可实现小麦小幅增产,平均增产3.53%(2019-2020年3.11%,2020-2021年3.94%),平均净效益增加27.68元/亩(2019-2020年24.49元/亩,2020-2021年30.86元/亩)。该模式实现了小麦生产节本、省工、增产的有机统一,可提高农民在生产中采用缓释肥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缓释肥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不同展示基地与示范县的模式2示范效果
模式3: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
示范采用的缓释肥养分释放期在90~120天,采用播种前基施和返青期追施的施肥方式可实现养分释放与小麦氮素需求的基本同步,是产量潜力最大化的施用模式,且可进行全程机械化精确施肥应用。相比于速效肥(尿素)多次分施,该模式平均增产达7.76%(2019-2020年1.07%~21.31%、2020-2021年2.65%~11.23%);增产带来的效益增加可抵消肥料成本的增加,净效益平均增加52.46元/亩(2019-2020年60.11元/亩,2020-2021年44.81元/亩)。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有效实现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且相比于常规高产施肥方式减少了追肥次数,是生产上值得推荐的施肥技术。
模式4:缓释肥减量二次施用模式(模式3基础上减量15%,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
在节氮绿色高效生产需求引领下,在模式3基础上减量15%采用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的模式可实现减氮并有助于丰产增效的协同。该模式与速效肥(尿素)多次分施下小麦产量基本持平(2019-2020年增0.48%,2020-2021年减0.05%);由于减少肥料用量和施肥次数,净效益增加3.5元/亩(2019-2020年增5.44元/亩,2020-2021年增1.60元/亩)。缓释肥减量二次施用模式在减氮15%的条件下实现了产量和效益的稳定,为小麦节肥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
2.2 施肥方法
为简化小麦种植过程,基肥施用推荐机械化种肥一体,追肥施用建议采用机械抛施,今后有可能实现机械条深施或无人机撒播。基肥机械深施,有利于小麦扎根,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养分利用有效性,降低小麦后期倒伏概率;且缓释肥由于养分长效、缓慢释放,种肥一体烧苗情况可以避免。
2.3 缓释肥种类选择
缓释肥料自诞生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根据不同的缓释机理,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肥料类型,主要包括以脲甲醛缓释肥为代表的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硫膜和树脂膜为代表的包膜型缓释肥、脲酶或硝化抑制剂为代表的化学抑制剂型缓释肥等。这些缓释肥料在不同作物或不同环境下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考虑到市场普及程度、肥料效果和价格等问题,认为目前树脂包膜或硫包膜缓释肥是农民能够接受的肥料类型。为满足不同作物养分需求的特异性,肥料制造厂家多采用不同类型缓释肥和普通肥料按比例掺混形成缓混肥,在实际生产中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 注意事项
(1)目前展示示范中的缓释肥料(N∶P2O5∶K2O=26:12:12)由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缓释期90~120天,纯氮量18 kg/亩。市场中也有很多其它厂家生产的缓释肥,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缓释肥养分含量、缓释期各不相同,价格也差异较大,因而在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生态条件、选用专用品种类型,并考虑到缓释肥品牌的市场普及程度、应用效果和价格等问题,同时注意查看包装上的信息,确定肥料用量与施用时期。
(2)目前研究表明,缓释肥二次施用,对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略有降低,因而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特别是中筋与强筋小麦应用时应注意后期肥料(根外追肥即叶面肥)的合理补充。
(3)因缓释肥养分释放有一定的缓释期,且施肥效果受春季土壤墒情(降雨)影响,因而不同地区在小麦返青期追施缓释肥时,要结合苗情与墒情灵活掌握,使其发挥最大的肥效。
(4)如春季群体偏小或麦苗发黄,建议采用追施尿素或尿素+缓释肥的方式,以促进苗情及时转化。
(5)目前小麦生产中施用复合肥比例比较高,不同区域还可探索缓释肥与复合肥组合施用的模式,更好地为小麦大面积生产服务。
4 总结与讨论
规模种植条件下,为实现小麦轻简生产,并节省人工施肥成本,应结合区域生态条件、选用专用小麦品种类型,确定合理施肥量,推介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基肥采用种肥一体机施,返青期结合苗情与墒情机械追施,既高产又高效。为节约成本,可采用缓释肥与尿素配合施用的模式,或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模式,稳产增效。为生态高效,推介缓释肥减量二次施用模式(减量10%~15%,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稳产安全。
冬小麦的生育期长达200多天,特别是越冬期间温度低、易干旱,水肥耦合度和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大,造成精确施肥和科学运筹的难度加大。目前缓释肥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不断研发与完善阶段,尚未达到按作物高产吸肥规律控制释放的理想要求,未来的目标应该是研发精准的控释肥、实现一次性基施;现有的缓释肥条件下,尚难满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的吸肥高峰需求,因此在拔节孕穗期追施速效肥仍有必要,针对小麦生产简化作业和高产的双重需求,“一底(基施缓控释肥)一追(拔节孕穗肥)”是目前提倡的施肥模式。
—————— END ——————
[ 本文撰稿:朱新开,马泉,丁锦峰,郭文善(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优质专用生产创新团队)]
[编辑整理: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 ]
[排版编辑:黄梅 丁锦峰 ]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哦!
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知晓!
你想跟随时节,第一时间了解【农时动态】【农事提醒】【农谚解读】【农诗欣赏】【躬耕微课】【躬耕分析】【躬耕研究】【躬耕发布】【躬耕纪录】【躬耕直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