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2.15学习为什么要学思结合?
点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注释】
① 罔:欺骗。又通“惘”,迷惘,迷惑的样子。
② 殆:懈怠,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学与思的关系,从字源上就能参悟一半。
“学”的繁体字(學)下边的部分是“子”,说明了学的主体是孩子,是青年学子。上边的部分,两边是两只手,中间是爻卦的“爻”,“爻”表示天地和万物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规律,所以,”学“字的上半部分就可以理解为双手在探究事务的规律。
也就是说,学需要行动和思考,需要在做中学、思中悟、悟中得。
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很多人都熟悉。桑代克把非常饿的猫关在笼子里,并分别设置了抓绳、按钮等不同的机关。猫只要破解机关,就能逃出笼子,然后就可以吃到鱼。猫前几次被关到笼子里,都非常狂躁、乱抓乱咬,突然,猫在无意中触动了机关,逃出了笼子,吃到了鱼。再次被关进去,再次乱抓乱咬,多次幸运触碰机关,随着实验次数增多,猫渐渐搞明白了机关操作,每次逃出笼子的时间也越来越迅速。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学习的,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获得成功,饿猫学会了打开迷笼的方法,后来就可以很轻松地打开迷笼。他用这个实验研究人类的学习规律,并提出了“准备律、练习率、效果律”三条学习定律。
猫能逃出迷笼,一是不断试错,二是不断思考。如果没有前边的歪打正着,猫只是胡思乱想,永远也无法掌握逃出迷笼的技巧。同样,不长脑子,仅凭运气瞎打瞎撞,不总结逃出去的方法,也不可能掌握逃出迷笼的技巧。
《天龙八部》上有个段誉。段誉机缘巧合,学习了“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六脉神剑”等绝世神功,但是参悟不够,使用不熟,无法融会贯通,所以威力无比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灵的时候,慕容复都要退避三舍,不灵的时候,随便一个小喽啰就可以要他的命。
他的好朋友虚竹也是这样的,误打误撞破了苏星河的玲珑棋局,得到了老先生六十年的功力。但是,他和段誉一样,空有一身绝世神功,学而未思,思而未通,不知道如何使用。直到后来,经过天山童姥的点拨,加上他自己的实践琢磨才大功告成。
也就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好比吃饭不消化,永远也不长肉。光思考不学习,放着现成的经验不学习,人类估计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的学习能力更强。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皇帝发明指南针,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学思结合的实践者。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改进,人类的进步就是这样实现的。
《礼记·中庸》有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就是讲学习、思考和行动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学而不厌,多多益善,这就是博学;学之后还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打破砂锅问到底,真正把知识弄通弄懂;然后还要“笃行之”,理论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日课”——每天坚持六个一:“读书一万字,随笔千字文,琢磨一节课,思考一问题,主动谈心一个人,每天锻炼一小时。”
睡前读书,蹲厕读书,等人读书,候车读书,如果是自己开车就坚持听书。一万字最多需要四十分钟,碎片时间用来读书,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我读书喜欢批注圈画,甚至画思维导图,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喜欢打开手机百度一下,刨根问底,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偶尔听别人讲一个故事,很感兴趣,就喜欢记下来,网上查找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语风格写下来,以便自己以后讲课时候使用。
我喜欢琢磨教育和管理那些事儿,思维的灵光一旦出现,马上就要写下来。我的【猴哥悟道】,虽然是只言片语,但统计下来,每年也有三四万字。
我喜欢听课的时候用双色笔,黑色记讲课人的内容,红色是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别人的好,为什么好,我喜欢联系课标和教育学、心理学来探讨;别人的不好,学生不想学,学不会,我就会琢磨,这个环节如果是我讲该如何讲。
很多熟人和我开玩笑,你讲的内容我们也知道,但是没有像你那样整理,没有你运用自如。
我说,我这是笨人笨办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忘性大,所以就要养成随处记,随手记,马上和自己构建的习惯。
我常常想:人与人的差距,不在智商,不在情商,而在是否做事有责任心。干啥吆喝啥。在其位谋其政。咱既然选择做教育,就要把饭碗端牢在自己手里。多操心,多用心,好好学习,好好琢磨,把自己的活做漂亮,把自己的事干利落。
我研究过很多学生案例,有问题学生的,有中、高考状元的,有身边的,也有媒体报道的……从案例研究上,我发现一个规律:学习这件事,用功很重要,用心更重要。许多问题孩子,不是不想好好学,不是不能好好学,而是不会好好学。身体没问题,智力没问题,基础也没有大问题,问题出在习惯上。
郎朗是学钢琴的标杆。他的老师赵屏国说:“郎朗学琴和很多孩子有一个习惯不一样,一般孩子找老师回课之后,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放松和休息,但是郎朗不一样,他稍作休息后,一定要趁热把老师教的内容再消化巩固一下。
这个“趁热练习”特备关键,是学习后的思考,学习后的消化。
在研究中、高考状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他们都喜欢整理错题。题错了,为什么错了,如何纠正过来,他们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清楚,不搞明白,坚决不会罢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走心不走心,用心不用心,虽然都是在学,但是效果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最后,分享猴哥六句箴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自己开悟不如马上上路,马上上路贵在坚持如故。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