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1.24

#每日学论语#11.24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微言微感】

具臣和大臣,臣与臣却大不同。

《正义》刘敞《春秋意林》:“具臣者,其位下,其责薄;小从,可也,大从,罪也。大臣者,其仁重,其责厚;小从,罪也,大从,恶也。”

也就是说,具臣和大臣的境界不一样,职业操守不一样,从政目的不一样。

大臣,是社稷之臣,考虑的是天下,是青史留名,他们虽不是君王,但是操心的却是君王事。你看姜子牙和周公,百里奚和商鞅,管仲和乐毅,吕不韦和诸葛亮……他们是为了有口饭吃,有份工作吗?不是的,他们有政治理想,有使命担当。他们辅佐君王,用的是道而不是术,君王偏离了道,他们会据理力争,甚至不惜挂冠而去,他们很多时候,不是臣属,而是帝王之师。

具臣,是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办事人。工作是差事,也是谋生手段。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他们觉悟没有那么高,视野没有那么开阔,君王是他们的主子,是衣食父母。当然,他们也有自己原则,大是大非还是有的。白起和李斯,韩信和陈平,关羽和张飞,周瑜和黄盖……他们位高权重,忠心耿耿,可独当一面,可领牧一方,只是他们思考更多的是具体的人和事。

季然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些事?问子路的情况,问冉求的情况,这都是孔子学院政事科挑尖的高才生,怎么就单单关心这两个人?大概是他替季氏家主,到孔子学院选人才吧,季氏要成就霸业,需要人才辅佐,就想到了孔子学院。主动示好,增加孔子学院的就业率。

孔子什么态度,很明显不领情吗?大大咧咧,我以为你问谁呢?问子路和冉求啊?孔子曾经是说过,子路和冉求都是个当官的好材料。但是这一次,孔子似乎有想法,很有想法。

孔子不愿意让子路和冉求去,因为,孔子太了解自己的弟子了,也太了解季氏的企图了。

季氏早有不臣之心,时不时会做一些例如“八佾舞于庭”“季氏旅在泰山”之类的僭越之事。而子路过于刚强,不知道通融,如果强行反对季氏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而冉求又过于灵活,很可能会随波逐流,跟着季氏助纣为虐。

“学而优则仕”,这本是孔子政法学院的办学宗旨。但是,堂堂孔子学院,还没有到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地步。

孔子很清楚:良禽择木而栖。人这一辈子,跟谁在一起,和谁搭伙计,直接决定了你的生命价值。跟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学跳神。季氏不是什么好鸟,子路和冉求跟着他们不会有好结局的。

既然不想让子路和冉求去,孔子就说了两点:一是我这两个不争气的徒弟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才,就是一个具体做些小事的人;二是这两个人还有脾气,有个性,有原则,不是随便就能屈服的人,那些“弑父与君”的事,肯定不会盲从,你们还是趁早打住。

孔子该不该阻止子路和冉求做官?

应该,特别应该。

人这一辈子,谁好跟谁学,哪好到哪去。选择跟猪一样的队员同行,一般是会被拖累的;选择狐狸一样的人与事,不小心就会被当做偷鸡贼抓起来。

就如一间教室,一所学校,孩子们争强斗狠,惹急了,拳脚相加来决斗,是可以被宽容的。只要不结伙约架,都可以认错承担处罚后,烟消云散。但是一陷入团伙斗殴就不行了,用一句话说,就是群体失语。一到了一群人斗殴的情境中,人就失去了理性,你不打人,不代表人家不来报复你,你不想主动出击,也会被携裹着这失去理智的。

季路终于没有好好听夫子的话,做了孔悝的家臣,结果孔悝叛乱,子路殉道。

冉求呢?最后还是做了季氏的帮凶,虽然政绩突出,也做了一些附属季氏,盘剥老百姓的失礼之事,气得孔子要和他断接关系,并号召门人“群起而攻之”。

优秀是一种选择。善与恶,好与坏,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差。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