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墨竹大师,清贫太守

文同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与画家。

他的诗与梅尧臣反映民间疾苦同一机杼。

如《早晴至报恩山寺》中的“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晚至村家》的“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等句,更具特色。

他的画,以竹而著称,有“墨竹大师”之称。

在书方面,擅长草书,被苏轼称为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

而他最为人乐道的,则是他与苏轼的表兄弟关系。

文同世代书香门第,十几岁时便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究,未冠能文。

二十八岁时,以乡试第一的成绩,名震一时,写下《太无观题壁》一诗:

三十穷男子,其势胆气存。

鸿毛在乡里,骥足本乾坤。

周孔为逢揖,柯雄自吐吞。

平生所怀抱,应共帝王论。

全诗矫健豪迈,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浮躁。

1049年,年过三十的文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进,位列第五,随后进入仕途。

之后,先后担任邓州军事判官、静难军节度判官、邓州通判、汉州通判,知普州、知陵州、知兴元府、知洋州。

他怀着“上坚报国之心,下固立身之节”的政治态度,“竭己思虑,求民隐微”“均税赋,简摇役,扶循良,明冤狱”,所到之处皆有政绩。

虽然多在地方任职,但同僚对他的评价颇高。

王安石称他是“循吏”,苏轼说他“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司马光说他“襟韵游处之状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

长时间于地方任职的履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

他创作了不少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其中《咎公溉》,是他不可多得的叙事诗:

晚泊咎公溉,船头余落晖。携家上岸行,爱此风满衣。

村巷何萧条,回顾烟火稀。问之曰去岁,此地遭凶饥。

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请看林木下,墙屋皆空围。

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辉。

众稚闻此语,竞走来相依。错莫惊且哭,牵挽求速归。

除了关心民间疾苦,他也关心时事政治,,最具代表性的是《寄题杭州通判胡学士官居诗四首·方庵》一诗:

众人庵尽圆,君庵独云方。君虽乐其中,无乃太异常。

劝君刘其角,使称著月床。自然制度稳,名号亦可详。

东西南北不足辨,左右前后谁能防?

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

“胡学士”即苏轼,此诗表面上咏物,其实是在规劝自己的表弟苏轼,不要锋芒毕露,要警惕小人暗算。

他之所以形成独特的立身处世的哲学理念,可能也与他喜欢画竹的气节有关。

他画竹有个特点,即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文同爱竹,简直到了痴狂的程度。

他与竹为友,日日俯仰林中之烟云,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

文同称竹为君,见竹即如见其人,种竹、咏竹、画竹、游于竹林之间,以竹命名自己的住处,取之为食,恨不得晚上抱着竹子睡觉。

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画竹的名气,经常前来求画。

刚开始的时候,文同还是很大方的,不管谁来,他免费赠送。

时间一长,求画的人越来越多,他便有些吃不消。

有一次,文同看见求画队伍中,很多人都是抱着一大匹白绢过来的。

有的白绢甚至长拖曳地。

文同吓得大声吼道:“你们要这么多画做什么,难道用来做袜子?”

说着,便把书房的门关上,任谁再求画也不送了。

而他那句“用画做袜子”的气话,也让那些想让他作画的同僚不敢开口了。

但有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就是苏轼。

文同和苏轼是好友,又是表兄弟,关系非同寻常。

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生活得十分惬意,因为那里满山都是竹林。

他白日里与家人游山观竹,晚间则在家炖竹笋下饭,饭后研磨画竹,“自谓偷闲太守,人呼窃绿先生”。

苏轼听说之后,特赠诗一首:

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

文同读罢,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叹道,有如此亲家,“清贫太守”倍感生活的滋润。

他给苏轼回信道:“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现在我们离得远了,我可以给你画几幅竹子,你拿去干什么都行,就是真的去做袜子我也不介意。”

苏轼看到信后很高兴,马上提笔回信道:“那你能给我画一幅真竹那么大的吗?”

文同回信说:“恐怕真竹子不好画,因为真竹子,影子都有一万尺长,要用掉二百五十多匹白绢,外加不计其数的墨。”

不久后,文同就收到了苏轼的回信。

信里的话让文同哭笑不得:“要是你嫌白绢和油墨的费用太高,可以不用画竹,直接给我二百五十匹白绢就好了。”

另外还赋诗一联:世上哪有千寻竹,月落空庭影许长。

文同看后哈哈大笑。

可他还没来得及回信给苏轼,就接到朝廷派他去湖州上任的命令。

当他经过陈州(今河南淮阳)时,突然让车子停了下来。

手下问怎么了。

他说:“这里是我的家,我要住下来。”

说完,就命人下去准备。

然后,沐浴更衣,端坐在屋内。

他还让所有的人都下去,说是要休息一会儿。

到了第二天早上,当家人去看他时,发现他已经去世了。时年六十一岁。

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梦相从而惊觉,满茵席之濡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