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粹】凌代琼|故事里的平遥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喜欢到博物馆去看看。然而,当我脚跨进平遥的城门,人在城楼上鸟瞰,方如汉字象形的模型城池,正从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达的建筑空间与瓦海上,蒸蒸日上地冒着汉文化的传说。呈现在阳光下2.25平方公里的古平遥县城内,升发着时空里变奏的音乐之声。映在眼睛里不同朝代的建筑语汇,正在长度2800余年的岁月的长卷上,以烟火燃写着人间词话。那如血管鼓胀,又流淌着故事的横竖交汇的街道,阴阳篆刻的人影,一代代走春般盘活着日子。一城活水般若的文字,使我与这座城产生了暧昧之情。
你想一座在时间链条上不断线,一直被一方水土人的思维火光照耀的城池,岁月,自传公转,转动与传递,时间与空间与人间,要摩擦产生出多少鲜为人知故事。无论从文物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平遥古城都是薪火相传的民俗故事博物馆。爱点燃的烟火,从生到熟,要煮沸过多少日月的思考,才能使弥漫在尘埃里的生活,没有被暗淡下去的历史尘埃淹没。一座诞生在神话里,静卧在汾河之畔的古城,要聚集多少人的心光与智慧之光,才能使古城从岁月尘埃里,闪烁出耀眼的光亮。
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气息里生出的城池,处处都潜藏着历史故事,古城绵延十余余里城墙,那可说是历史的“回音璧”。只要思想的雨雾衔接起这里的街道,真实的与虚拟的空间,就会在你的意识里,散发着历史积淀与奇人轶事的文学想象。但凡走在这城池中,空间里存在的文化元素就会缭绕着你。那皲裂在城墙上,古旧在老宅门窗,斑驳在历史深处小巷,闪亮在街道上的红灯笼,连同从生活刻度里酝酿成的老酒与陈醋,都不同的气息息熏染燃着你。
在时间运动中变形的城池,总能超越现实,让古物美与生活美,传说与故事交响着你的身体。人也逼真地跨越情境了。明清时代的生活味道就将人一条一巷,一层一街地包裹起来。 平遥古城就是这样,用一个时代集成的话语,展示着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我走在超乎我想象,完整得我都不敢相信的城墙上,思想的火苗对接着阳光里的古城一片屋脊,眼睛渺渺地斜对着南门的龟头,北门的龟尾。转看东西四座城门的龟的四条腿。然后,转看着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人的力量支撑起的城池,生活与梦想共筑表情的城池,使我敬畏。
智慧之光与生活的火光,将这里的土烧成心中的文化与图案,土就开放成这里人表情的花了。耳贴城墙,我仿佛还能听到叮叮当当墙体里故事的回音。真是悠悠古城,回响千年啊!我们走着,一堵矮墙以昔日的气息,吸住了我们的眼睛。导游指着墙介绍说:平遥古城的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像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
阳光还是从思想的缝隙照射进来,站在故事光芒话语中的我,还是隐隐约约地在禅想在故事的涟漪里。虽然我不能用一座曾经的城来证明彼时的生命,但我感觉到这城里的人,存在哲学的妙处。传说的“龟城”,就是这样将从土里生长出东西,不断用一方智慧之火燃烧,将碎片化的念想,烧成了心中模样的砖,又将真实神一样的存在,镶嵌进弯曲的历史。着实与现实,并用现实衔接着昨天,用火烧过的砖,包裹连接着公元前8世纪的土,来抵御时间的风蚀。一座存在于变形的存在就是被历史的补丁缝合上了。一座体现着当时社会总能量的城,就转化沉默为神奇,也嬗变成传说与故事了。
故事为什么到了明朝要重开段落,城池要重新修缮与重建呢?据《平遥县志》记载,元大德七((1303))八月六日夜,县境发生大地震,人员伤亡7000余名,房屋倒塌20000余间,县城、县衙建筑亦倒塌殆尽。当然,拴神龟的楼已倒塌,恐慌的人们传言,神龟要游回大海。
传说这只神龟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到平遥的。神龟,一天它携儿带女到渤海去旅游,兴奋之余一不留神误入黄河入海口,进入了黄河,它逆流而上又到了汾河。有一天路经平遥界时,只见此地南边山峦起伏,连绵不断,酷似大海里出现的海市蜃楼。日夜思念家乡的这只神龟立即爬上岸准备爬回大海,就在此时,被一位当地的神仙发现,龟以长寿和善良给人以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位仙人就想让它留在此地,为平遥人造福,于是将它的一条腿拴了起来。为了不让这只神龟饿死,神仙还在南门外十几里外的西源祠村造了个神池,那里有水、有草又有鱼,可供其食用。聪明的平遥人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和龟的解剖结构,一代又一代地展开了平遥的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现有的街道格局。
始建于周宣王时期,从海龟神游传说故事里诞生的平遥,重修、重建龟城,为百姓平安,为神龟安家。此时,商贾、银号才崛起平遥,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已发展成为号称中国第一金融街的西大街路南。科技与社会总能量都发展到了极致。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从平遥生活的烟火里,就假以时日地再生出了眼前平安的城。
重修平遥城墙时,取四方归向。外表全部砖砌,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木条,外包青砖,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置木楼板,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在聚落四周还掘堑挖濠。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大家再顺着我的指尖看过去,那就是圣贤日夜守卫在城中的“文庙”,人们崇拜的孔子。手抚摸着炮台,眼看着远方,感叹、敬畏着古人的智慧。
我从被语言火苗熏香的话语里,穿越到了时光隧道的入口,从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当年号称中国金融第一街)走进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的大清地下日升昌票号,去兑现银票。看着闪烁着大清色泽的银票,想着“汇通天下”的口号,纸上的表情与时代的感叹都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在地下,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鼻祖”的老“票号”里,复原着时间深处的意味,呼吸着时间久远的味道。
走在平遥的街上,就如走在仁德和仗义传承的成套故事的连环画里。以街巷为分册,三重逻辑历史性展开,又有自我观照与生活味的连环画,充满人间烟火欢乐的书页,与一方水土滋润出的象形,都会以存在学派的老者风范引领着你走读。
每一处历史缝合的书页上,都有汉文化符号的味道。这本连环画也都用汉字注解着。从周宣王的那首童谣,到秦始皇郡县制;再从商贾云集,市井喧闹的街巷。无论你走在是那挂满大街门头的大红灯笼下,还是从窗花栏杆前走过,处在汉文化气息里的古建筑的斗篷到屋檐,还有那门前的互对与石狮,连同城里叫卖的火烧,同兴公镖局里的练武之声,“平遥四大家族”之首的马家大院,(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喜色在窗户玻璃上的窗花剪纸,城内大小300多个景点,票号镖局都向你彰显着这里繁华的过往。也可以说从秦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过地方的县衙与四合院、票号、也都大有把现世浮华中的你,拉进到时光重叠的古韵声声的连环画里的意思。还有那些早已凝固在物语里的声音,也总是在你无意间,缥缈出包裹在时间里的声音。这里就是故事里的中国,一串悦耳的音符。那悠长的民间小调与起伏的汉生活的节奏,起承转合,上下传承与呼应,如火的形态,从“热”上升到“亮”的形而上。可说,平遥的街上,每一扇门里透出的香喷喷的美味,都是从心灵火光熏烤而出,每一条小巷,也都从月色里流淌着诱人的味蕾音乐小夜曲。只要看一眼门楣上的招牌,留意匾额上流淌出的时代迥异的风格,与蕴涵深远的意外之味,你就会自乐酥醉起来。
我被香味遥控地走着,人仿佛就走在美食一条街上。酒幌,醋坊、刀削面,牛肉外加糕点小吃,都使我眼馋而腿重。走在这样香气喷喷的活生生又香饽饽的生活火光画页的画书里,真是——怎一个馋字了得。相传城内一家牛肉铺,曾得到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提匾。我当然想去看看,也好让我的味蕾,从神话的笔锋里,咀嚼出些许神话味道的仙气来。
其实,我就走在平遥的另一道让人垂涎的风景里。平遥牛肉,曹家熏肘,叫花鸡,碗托子,酱梅肉,平遥大烩菜,包皮面,握溜溜,搓鱼儿,蘸尖尖,擦圪蚪,豆腐脑等等。一串都冒着热气的地方小吃的名字与味道,沿街飘散,让我身体不能把持,忍不住直咽口水。
这些与汉民族一起伴生伴随,又香飘历史与生活记忆空间的美食,重重又叠叠。在街上如做美食画,店面自然留一点白,然后就又以另一种热气与色味,浓淡总相宜地包裹起走来的我。我在一阵一阵的香气里点着这里,看那里,又鼻嗅着眼前,真不知道从哪一道菜肴开始,才是真正品尝舌尖上的平遥了。文字里记载慈禧吃过的九道,共49盘平遥菜肴,我没有那个机缘,也没有那口福。可想着慈禧太后大加赞赏的曹家熏肘,我的眼里心里与舌尖,也还是生出别样的滋味来。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同样称奇的是,据考证,清代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
阳光在古旧的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真正的平遥故事还在上演。每天,这座沧桑了600多年的县衙大堂前,都要表演县太爷断案。一位“县令”操着抑扬顿挫的北方音腔升堂断案,“和谐社会”、“双规”等现代热词不时“穿越”到表演现场,引得围观群众哄然大笑。
大家还是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平遥古县衙里的故事更多,下次再一一述说吧。复活在时间简史里的县衙,正微妙又应着地发出物语之声。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4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