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56-57-58-59
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
56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烦---里热
表里证----表证是发热,里证就是烦热呕吐
渴----有可能是内热伤津,也可能是水液循环停滞导致津液不布,这里的渴是消渴,水液循环障碍。
水入则吐-----胃中有停水,才会水入则吐。
水逆-----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个叫水逆。
五苓散----1.治疗表证(发热),2.治疗里证(1.吐黏液痰液,2.不能喝水 3.舌质淡,多津液)
57.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水药不得入口------里面有停水,胀满不能再入,入则吐。
本来是一个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内有停水的表证,如果发汗就容易得水逆的病。
58.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脉浮数-----有表证有热,而五苓散的脉是一个缓脉,见到数脉,1.考虑是否化热,是否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呢?2.是否还在太阳经,发汗后,脉会变缓,但是还是数,说明还有热,这个热不是解表可以缓解的,是因为内有停水,发汗引动饮邪(内有伏邪),出现饮阻经络导致的热。
小结:
1. 平素有痰饮的人,不能发汗,发汗则引动伏邪,出现脉浮数,是因为饮阻经络。
2. 遇见水药不得入口的人,就是五苓散证。
59.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桂枝证的脉浮缓,关浮--有热,关低位在心下,心下有热,就是痞 尺弱---里虚,气血不足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桂枝证没有缓解
不呕-----没有传少阳,不是少阳的胸胁苦满,结不在两侧
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痞(在中医上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用泄下药导致气机紊乱出现的痞。表邪未解,用下药,可以导致热结在里。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如果没有用下药,病人没有恶寒症状,但是出现渴的症状,就是转入阳明病。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小便频数,会把体内的水分代谢出去,大便水分减少,就会干燥,是津液不足。与阳明病的大便秘结不一样,那个是有热。
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十天不上厕所,都不难受,但是阳明病是非常难受的。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了想喝水,可以一点点喝,一次喝的太多,容易出现胃中停水。
渴者----渴了喝水也不解渴的人,就是五苓散证,是水气停留,津液不布。
小结:
1.五苓散治疗便秘的两个特点:大便先干后溏,好几天不大便也不难受。如果有津液不足的气虚,也可以用春泽汤,就是五苓散里面加了一个人参。
2.渴,是津液不布,痰饮水湿是客水,津液是主水,真水,客水停留,真水不布会出现口渴,便秘,看似燥证,实际是湿证,湿极似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