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知人,知善,知德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

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遭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

然而管仲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耀邻国。

乐善好施,不求回报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

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也就是芈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楚国有个大臣叫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臭骂庄辛。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五个月后,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

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就讲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善始善终。

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这便是最不可取的。

审时度势,辨清利害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或虽有小利却存大害,或虽有小害而终获大利,令人分辨不清。

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斤斤小利所诱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大事者须当机立断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

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一些。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

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温馨提示:图片、文章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转载请注明来源。

(0)

相关推荐

  • 秦国作恶史(二)

    杀人如麻的历史 秦国因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靠近少数民族,所以历来民风彪悍,战斗能力较强.<诗经>中有首慷慨激昂的<无衣>,歌咏的就是秦国将士在战场上相互勉励奋勇杀敌的事: 岂曰 ...

  • 象思维(93)连喻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来说明,需要时,可一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反复论述,强化印象.这是博喻的一种,为了以示区别,借用"连喻"一说. 01 失败的说理 <战国策·楚策四·庄 ...

  • 战国风云34 楚襄王为何惨遭秦国逼婚?

    公元前292年,楚襄王熊横从秦国迎娶新娘.照理,迎娶新娘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楚襄王却一丁点的高兴劲儿都欠奉.相反,他很郁闷,甚至很愤怒.楚襄王的郁闷和愤怒不是因为新娘相貌丑陋,也不是因为新娘品德败 ...

  • 盘点秦国历史上有作为的8位君王,秦穆公和秦孝公都位列其中

    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实也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了,从第一代秦非子到最后一位秦王子婴,共存在过38位君主,立国共681年:其中有作为的君王有很多,而这里要说的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八位君王,这里来看看都有谁 ...

  • 秦国商鞅变法后的七位外客丞相的悲惨结局:...

    商鞅:卫国人,也称卫鞅.公孙鞅,公元前356年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0营建咸阳新都,任大良造(丞相),开始第二次变法.曾率兵击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变法功成为封为商君,封地在 ...

  • “知善知恶”新冥想词

    ​"知善知恶"新冥想词 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 我是觉,我是丰盛,我是快乐,我是无限. 在我的梦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创造的,我对他们无 ...

  • [转载]明儒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原文地址:明儒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原文作者:辽宋兴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绍兴府余姚人( ...

  •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王阳明的心学境界(三)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 ...

  • 【传统家训】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在自己的<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正是西汉名将"飞将军" ...

  • 古训:遇事“知止”,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曲阜孔府内院墙上画有一个叫"四不像"的怪物,龙头.狮尾.驴蹄.麒麟身. 据说,世上本没有这种东西,它是孔圣人为教育后代想出来的.这个怪物,经不住外界的诱惑,看见宝贝就想夺,先后抢了 ...

  • 高天笑看寒流去,一派春阳报有知——赵立德原创组诗六首

    原创组诗六首 文/赵立德 (一)七绝·一首重阳冠九州--学习毛泽东<清平乐·重阳>有感(平水韵) 细阅黄花百卷收, 诗坛高手竞风流. 乾坤总有才魁诞, 一首重阳冠九州. (二)七律·韶山湘 ...

  • 裘知善读 | 堂号钩沉

    中  国  义  门  之  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义门裘氏 堂号,一个曾经令很多中国家庭倍感骄傲和荣耀的称号,伴随了中国人上千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变得既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在 ...

  • 裘知善读 | 中国人的家文化

    多子多福的年画 家,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产生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