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北下南天南地北,读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一般老师不愿说
先从看地图说起,记得小时候在学校每次看地图都要死记硬背“上北下南”,而家里的长辈看传统文化地图,每次念叨的则是“上南下北”。后来才简单的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们东方的用法。
于是,每次看到现代的地图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国古代的图,就面南而站。终于,每次都能站对位。
上南下北
元代天文学,非常了不起
为什么在我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南方在上,下面李秀笔记将会对此做详细的分析。这其实是和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相关,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发达,精准度极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门学问。
除了看地图的“上南下北”,涉及到南北,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说“天南地北”。“天南地北”是汉语中约定俗成的用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就是这么用,喻义是地域不同,或者两地相距甚远。事实上,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元朝,元好问的《迈陂塘》词,关汉卿在《沉醉东风》中也有用过。当然若真的追溯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来自《易经》,更久远一点,可以推到更早的河图。
那么,元好问和关汉卿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大秘密,李秀笔记认为和一位著名的元代科学家有关,那就是郭守敬,当时非常厉害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当然,也许在元朝,我所说的这件事只不过是天文学的科学常识而已。
郭守敬,在天文方面是非常厉害的,因为我现在知道,国际上有以郭守敬命名的小行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有“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理解“天地定位”,是学通先天八卦的最好方法
继续说天南地北与《易经》的关系,孔子所做《说卦传》里面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说法,同时还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记载。大致意思是说,先弄清楚乾、坤的方向和位置,然后再具体理解其他6个卦象。面南而站立,向着太阳的方向,就能知道伟大的天文意义。这里的“天地定位”,并非只确定天地的上与下,而是还有有具体的角度和方位。
首先,我们都知道,天一定在上面,地一定被我们踩在脚下,其次我们结合上面《说卦传》的内容可以明确,在祖先的天文视角下,《易经》认为:天所在的方向是南,地所在的方向是北,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就是说,天既是在上的,也是在南的。而这个位置,也是我们神话故事里的“南天门”。
上述这些内容,看似矛盾,实则有其天文学含义,读懂其天文学含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天文学的伟大之处,而《易经》被称为大道之源,名副其实。
天赤道,理解先天八卦的关键所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理解的地图,是把大地的方向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就是说地图的方向是水平的。
而在我国汉语中,天南地北所指的是一种天图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呈现一定的夹角,在天文学上,这个图一般称作太阳视运动,也就是天赤道,或者说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路线,每年东升西落的路线。这是以北半球面南背北观测的结果(如图所示)。
古天文学意义上的南方和北方
假设我们把每天正午时分太阳所在位置,用一年的时间做个点的合集,这就是古老传说中的南天门所在的大概位置,也就是上图所示的南方。
知道了上述这个道理,基本上先天八卦、河图也就不存在什么秘密。南既然是在天上,所对应的地自然是在与之相对的地下。也就是说,我们的先天八卦,在天文学上可以作为太阳的运行路线图来解读。
由此,乾在上,坤在下,就顺理成章了。也就是说,假如你现在看先天八卦,或者河图,只要面南站着,如同我们日常读书的时候举着书,与水平呈现一定的夹角,就立刻明白了。原来乾在上、坤在下是这个意思。
按照上述内容,重新读八卦的8个符号,超级简单
虽然简单,但却非常精准的天地定位,是读懂先天八卦的基础。由此解读卦者“挂在天上 ”也,最为明了,古人的智慧实在了不起。孔夫子的每句话都颇具深意,看来《说卦传》也不例外。
下面将八卦与具体的时辰相对应,也许你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我的感觉是这样读八卦的8个符号,真是超级简单。
伏羲八卦方位图
震是日出之前太阳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东北方向,离是日出的位置,兑是日出与日中的中间,乾代表日中,巽代表日出与日落的中间,坎是日落,艮是日落之后。所以一天中对应的时辰就很清楚了。
乾,是正午,阳气最足,所以三个阳爻;坤,是子夜,阴气最盛,所以是三个阴爻;震是日出之前,阳气有所上升,所以一个阳爻在最下面,古代说是震旦;离,太阳出来了一半,还有另一半照地球的另一半,用现代科学解释也是非常清楚的;兑,阳气继续上升,阴气减弱,感受到水汽上升,蒸腾作用最为明显,兑为泽;巽,阴气上升,有丝丝凉风,所以巽为风;坎,日落时分,相对于我们的半球来说,和另一个半球阴气相平;艮,阴气继续增加,但仍留存部分阳气,太阳落山只留下了山,所以是艮。
综上所述,上北下南、天南地北,简单的词语中蕴藏着读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只不过一般老师不愿说。
至于为什么西方用上北下南,则是因为西方用的是北斗星,当然在我看来这说明,在西方古代的地图也并不是完全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