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作有条“时间轨迹”

心梗发作有条“时间轨迹”:从1个月前到1小时前各有表现
原创 生命时报微信  2020-12-14
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都是心脏病的高发时段,其中,急性心梗是最危急的一种。
   急性心梗的发生常被认为是突然倒地、无声无息。可实际上,大多数心梗患者发病有一定的“时间轨迹”,若能及时发现,尽早就医,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心梗发作的“时间线”和迹象,教你在危险来临时,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号。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张健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主任 陈志
心梗发作有条“时间轨迹”
    很多时候,急性心梗会在发病前1个月,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这时,疼痛传递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胃疼、牙疼、嗓子疼、肩膀疼。
   五花八门的疼痛容易误导患者,导致很多人自行服用止疼片、胃药、治嗓子疼的药,去口腔科、骨科、耳鼻喉科,就是想不到去心内科看。
   发病前几小时或几天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心梗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1个月曾出现症状,且九成在猝死前24小时,会再次出现症状,但只有19%的患者呼叫了救护车。
通常,前期症状包括:
胸闷,总想长出气;胸痛、心慌、呼吸不畅;
腹痛,且疼痛有加重、范围越来越大的趋势,与以往胃疼有差别;
牙疼,尤其是一累就牙痛、一生气就牙痛,或是劳累、激动后牙痛加剧,这种痛往往累及多颗牙齿;
不明原因的恶心和呕吐等。
    如果近期出现以上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医生会为患者排查是否出现心肌缺血迹象,这时冠状动脉还没有完全堵塞,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随后的心梗发作。
发病前1小时:这是阻止心梗发作的最后机会,一定要抓住。
患者在这个阶段,会感觉以上所述症状越来越严重,这预示着心脏中的一支冠状动脉马上就要完全堵塞,心肌缺血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此时要尽早到医院诊治,还有机会把心梗扼杀在摇篮里。一旦延误,心梗便会发作。
发病:心梗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到达顶峰,患者会感觉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甚至有濒死感。此时,应安静休息,立刻拨打120寻求急救。
发病后几小时:此时,患者应该已经被送到医院,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推荐治疗方法,如冠脉介入或冠脉搭桥手术。
这些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开通堵塞血管,减少心脏梗死面积,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若患者和家属犹豫不决,流失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患者的心肌和生命。所以,一定要相信医生,给予最快最合理的治疗。
术后8小时:如果手术顺利,患者术后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运动,在床上抬抬手脚,如果没问题可以坐起来。只要遵照医嘱循序渐进地训练,身体很快就能康复。
出院:对于经历过急性心梗的患者来说,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再发,如何回归社会,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心梗救治本身。
患者除了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外,心理建设也很关键。要从心底接受心梗这个事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下定决心回归社会,才能促进疾病康复,适应心梗后的生活。
院外救治有个“流程图”
怀疑自己心梗发作时
不要自己去购买药物,也不可自行前往医院,应立即完成两件事: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具体位置和症状,等待救援;
立即坐下或平躺,不进行任何活动。此时活动可能引发室颤进而倒地,后果不堪设想。
怀疑其他人心梗发作时
第一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首先要评估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在排除了危险环境后鉴别患者情况:
拍打肩部并大声呼喊患者,看有无反应;
判断有无自主呼吸,跪下来平视患者胸腹部,观察5~10秒看有无规律起伏,当发现无反应和无自主呼吸,即可初步判断为心脏骤停。
患者若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还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复苏可能增加室颤风险。若患者有医生开过的相关常服药物,可按以前习惯帮其服药。拿不准的话,不要盲目服药。
第二步:拨打120+心肺复苏
发现患者脉搏和呼吸消失时,不要随意搬动患者,立即拨打120并开始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当现场只有一个施救者时:如果可以立即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首选AED,如果无法立即取得,马上做人工心肺复苏。
当现场有两个及以上施救者:一人先做心肺复苏,让另一人尽快取得并使用AED。
需要提醒的是,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自驾或打车去医院。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到了医院后,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尽快手术。
冬天防心梗的5个关键
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它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我们为心梗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
前三名中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此外,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等也有一定影响。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就应提前预防。
在寒冷的冬天,做好以下几件事,尤其有助预防心梗突袭。
1.尽量避免突然用力
心梗常发生在需要突然发力的时刻,如厕、搬东西、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过大。清晨是心梗的高发时段,早上不要一骨碌爬起床,洗漱后及时吃早饭。
2.注意保暖,温差别太大
如果室内外温差较大,一进一出就可能导致冠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冬天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不妨戴一顶帽子,穿个保暖背心,有助减轻冷空气对血管的突然刺激。回到室内后缓慢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3.运动量力而行
规律运动,有助提高心肺耐力,维持心脏机能。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快步走、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冬天最好避免剧烈运动,有晨练习惯的人,要充分热身后再进行锻炼。
4.及时释放压力
及时把烦恼、怨气等不良因素发泄出来。心情紧张时,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放松身心。
5.果断戒烟酒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诱因,酒精摄入量与高血脂、 脑溢血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建议果断戒烟、戒酒,并远离二手烟。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对呼吸心跳停止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简单地说,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若在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早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可达到50%以上,因此,早期实施 ...

  • 心肺复苏全过程

    在确定患者需要心肺复苏的条件下,请这样做: 1.确保患者仰卧在坚固.平坦的表面上 2.迅速除去患者的衣服,以免影响操作 3.给予30次胸外按压 4.在完成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 持续为患者以3 ...

  •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自医课堂提前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过往路人突发紧急情况,尤其是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常见,那么这里小编有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患者应该实施心肺复苏呢?答:"三无"患 ...

  • 为什么AHA不推荐自我咳嗽心肺复苏术?

    " 为什么?其实是有边际条件的!" 什么是自我咳嗽心肺复苏术? 无论中外,互联网的世界里都流行着一种自我咳嗽心肺复苏技术,他会告诉你当您自觉有心脏骤停可能性时可以通过努力咳嗽来起到 ...

  • 心梗发作有条“时间轨迹”:从1个月前到1小时前各有表现

    [心梗发作有条"时间轨迹":从1个月前到1小时前各有表现]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都是心脏病的高发时段,其中,急性心梗是最危急的一种.急性心梗的发生常被认为是突然倒地.无声无息.可 ...

  • 心梗发作有条时间线

    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病中最危急的一种,我国每1分钟就有15人死于急性心梗.很多人认为,该病突如其来,无迹可寻.可实际上,大多数心梗患者发病有一定时间轨迹,如 ...

  • 心梗发作,痛不在心!身体出现7个不适,或暗示心肌梗塞“来临”

    日前,株洲中伟集团董事长游伟因心肌缺血被要求住院,但本人拒绝,五天后却猝死.新闻一出,引起哗然. 心肌缺血本来就是心绞痛的高危提醒,同时也会给身体其它地方发出求救信号,如果重视并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生命 ...

  • 心梗发作,痛不在心!身体会出现7个不适暗示心梗“来临”,请重视

    心梗是现代人的健康巨大隐患之一,此病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人死亡.很多人认为胸痛是心梗的唯一征兆,小编要说:错!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其实都在指向心梗,你知道吗?心梗发作,痛不在心!身体这7处疼痛暗示心梗& ...

  • 假期出游,心梗发作怎么办?牢记这份急救指南,关键时候能救命!

    新闻中常常都会有游客在假日出行时,突发心梗猝死的报道播出. 这类新闻总是不禁让人惋惜生命的逝去,同时也警示了大家要提高对心梗的防范能力. 要知道,旅途劳累,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是很容易诱发心脏疾病. ...

  • 大承中医:心梗发作这5大急救措施关键时刻能保命!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血管收缩力度较大,就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问题,这是需要立即进行抢救的,时机非常重要.如果错过了抢救时机,患者通常就会死亡,因此在突发心梗的时候就要了解 ...

  • “心梗”发作越来越年轻化!晨起2坚持,晚上3不要,心脏才会更好

    提到心梗,许多人认为这种疾病只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然而,有相关的调查表明,心梗近年来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发生心梗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6%,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因此 ...

  • 心梗发作,掌握这两招,能救你一命!别等心梗了才后悔~

    心梗发作,掌握这两招,能救你一命!别等心梗了才后悔~

  • 心梗发作前,心脏会发出5大“警告声”,抓住一个也能救命

    心脑血管疾病近些年尤为高发,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易出现,众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有三个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严重威胁到了国民健康和生存质量.根据数据统计表明,心血管病死率占据了我国居民因疾病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