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 那些90年代因南北高架动迁到莘庄的老卢湾人,你们还好吗?

【城事·第71期】

本文谨向现定居于闵行区,二十多年前来自于南北高架沿线的动迁居民致敬!

改革开放浪潮中的1992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80后,袁童鞋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印象比较薄弱,而对1992年左右有点印象。

199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年,小平南巡;那年,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那年,上海开始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1990年代初南巡视察上海)

1993年6月,市第三次规划工作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揭幕,时任黄菊市长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为新世纪的上海规划新蓝图》的长篇讲话。他其中说到: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必须着眼于上海城市布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的规划不能囿于过去那种传统的上海城市的概念,必须树立大上海的整体观念,把视野扩展到6300平方公里的整个上海。

黄菊市长的长篇演讲内容是有所指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上海的道路基础设施严重欠账,道路主要靠地面,拓宽道路是必须的,但仍然不能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其实,在1985年开始,上海的城市规划部门就针对城市道路网存在的各种缺陷,组织过各方专家着手研究制订上海城市高架汽车专用道路系统的调研,规划出了一个占用土地少、交通效率高的城市高架快速交通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区路网交通的能力,并为开发开放浦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反复论证比较,最终他们形成一个“环”加“十”字的“申”字型高架道路系统,那就是:内环线、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

从成都路高架到南北高架

在摸到了上海交通存在的问题症结后,上海迅速行动,那就是先内环后贯通城市南北的大道——成都路高架的建设。之后,因为成都路高架不仅仅关系到成都路,还关系到重庆路、鲁班路等道路,“成都路高架”的名称由一名当时七宝中学的高中生提议,改为了“南北高架”。

而当时的建造技术均采用高架,而非如今北横通道这般桥隧结合的模式。而高架的建造势必需要大量的动迁,尤其在南北高架的建设过程中,原先老卢湾区的成都路、鲁班路等沿线的住宅进行了成片的拆迁改造。包括卢湾不少成都路、重庆路沿线老的法租界建筑均在当年进行了拆除,如果以复兴公园门口作为一个观察点,你会发现,当年的南北高架对一些可能成为历史优秀建筑的法租界老建筑的摧毁可以说是非常粗暴。

(以上成都路高架拆迁的老建筑图片来自于弄堂论坛)

南北高架工程的前期拆迁工作十分艰巨而繁重,其特点是:

1、动迁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动迁1.8万户、企事业单位900多个,需建动迁房源122万㎡。

2、时间紧,要求高。市委、市府要求在确保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力争在1993年底完成动迁安置工作。

3、情况复杂、政策性强。需要采取一下非常政策和措施。

建设内环高架和南北高架,首先要进行房屋拆迁,市委领导很重视,亲自召开会议研究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的拆迁,会上,市委领导明确指示要依法拆迁,要建设单位申领房屋许可证。这一工程涉及卢湾、黄浦、静安、闸北等多个区,为了统一协调部署,市里专门成立了市高架指挥部,几个区也都成立了区高架指挥部,除了资金,还要筹措动迁房源。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工程拆迁面广,为了保障房屋拆迁顺利进行,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专门召开会议,从法律上支持房屋拆迁的进行,依法拆迁,要求各区法院要参加到各拆迁工作中去,平稳顺利拆迁,解决拆迁中的一些矛盾。

10万居民大动迁

https://www.iqiyi.com/v_19rrfa9z7g.html

爱奇艺上《大动迁》纪录片的观看地址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是一个涉及1.8万户近10万人搬迁的工程。它不仅要求沿线1000多家单位、18000户居民忍痛搬出家园,更还在搬迁时间上作了“硬性”规定。由此开始,上海开始了一场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的“抓时间、赶速度”的近10万居民大动迁的工程。

(以上成都路高架动迁照片来自于拾忆魔都光影故事4)

成都路高架(南北高架),1993年年初摸底调研,三个月后组成专家组进行讨论。1993年8月开始成都路高架拆迁工作,到1994年4月,拆迁就完成了。1994年6月工程就试点动工;以后又不断改进,将最初设计的4车道路变更为6车道。

(以上成都路高架动迁照片来自于拾忆魔都光影故事4

筹措解决1.8万户居民所需要的120万㎡的动迁用房,是实施南北高架的关键。有关房地产开发公司面对动迁房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特点,克服了种种困难,与1994年底按时提供了90余万㎡的动迁房源,为动迁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起了关键作用。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动迁费

以从卢湾区动迁到莘庄为例,当时的动迁费是平均每户2000~5000元不等,你没看错,是每户,单位是千,贰仟元到伍仟元。房源根本就没有,更不要提拆一还二这种说法了。当时讲的是奉献,黄菊市长亲自给一批动迁户颁发过一批感谢动迁的纪念“金钥匙”。

(金钥匙图片由天袁地访的今日头条号读者沧海一粟提供)

上海直到2000之后到2010年世博前,这段时期的动迁政策是最优厚的。近年,又开始收紧。但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批动迁户相比,当年南北高架沿线的老卢湾们真的可谓是“牺牲式"的奉献。

从内环内到外环外

闵行的部分90年代中叶的住宅小区,如水清路沿线区域的报春新村、莘北路附近的绿梅新村、西环路附近的西湖苑、银都路沿线的银都新村等小区接纳了当时来自于老卢湾区的长乐路、淮海中路、成都北路、鲁班路、中山南一路等区域为了南北高架路、内环线高架等黄菊主政期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市政动迁的部分居民。

而据笔者所知,颛桥的703路(途径银都新村,早年终点站就是银都新村)、莘庄的704路(23年终点站均在报春新村未变过,期间开设704B线)也是当时为了安置市区动迁至莘庄的居民的配套线路,至今也已有20多年历史,在7XX开头的线路中属于历史悠久的老牌线路。

闵行大规模接纳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从这一时期开始。除了老牌的91路、徐闵线、沪莘线(现在的166)等公交车外,开始有了这批7字头的更多通往徐汇、长宁的“市通郊”公共汽车。

而当时的莘庄,一号线并没有通车,很多硬件还是上海县县城的配置。

1994年的莘庄镇第一届运动会开幕,这是闵行区体育场当年的煤渣跑道。

1994年前后的莘庄航拍,北向南望现在的闵行体育场及自行车赛场,图中道路为当时的“莘松高速公路”

异常艰苦的适应过程

当年,有不少从内环内黄金地段成都路、鲁班路沿线地区动迁至莘庄、颛桥地区的老卢湾区的居民,日子过得真的是异常艰苦。因为对当时闵行区教育水平的不信任,很多老卢湾区的居民依然将孩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保留在卢湾区。

(上世纪90年代的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早上的703路、704路公交车上,经常能看到早起打着瞌睡的学生坐车前往老卢湾区的小学、初中上学,这在90年代中期大家基本都没有私家车而电动车也不普及的年代,是非常常见的。许多受之不起的学生,在忍受了一两年之后,转学到了闵行当地的学校。

而当年并没有沪闵路高架(沪闵路高架通车至莘庄是2003年前后的事情),沪闵路淀浦河桥直到1995年底才建成,锦江乐园门口的虹梅路跨铁路桥一直在修(为此,锦江乐园地铁站搬过两次),从上海体育馆到莘庄走沪闵路常年拥堵,开一个多小时再正常不过了。一号线直到1997年才通抵莘庄,从1994年到1997年的这三年,对很多初来莘庄的老卢湾居民来说,日子非常难熬,真的,非常难熬。

更多的体现在医疗、购物等公共服务、商业方面的落差。过去,在老卢湾区看病,瑞金医院(老卢湾人喜欢用沪语称之为“广慈医院(瑞金医院49年前旧称)”)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院扛把子,而九院、曙光等知名医院,南北高架沿线的动迁居民前往原来也是非常便利的。而搬至莘庄之后,仅有的二级以上医院是闵行区中心医院(俗称莘庄医院),相对而言,无论在硬件还是医术方面,很多老卢湾居民是不放心的,看病宁可还是去徐汇、卢湾。

在购物方面的落差同样不小,不少老卢湾居民原来前往淮海中路是步行距离,而1995年前后的莘庄商业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整个镇上最好的商场是充满80年代风格的海星商场。之后,随着南方商城的建成,丰富了活动半径内的商业生活,动迁居民们的购物才稍微近了一些,迟至90年代末,莘庄才陆陆续续发展起了与市区类似的商业设施;也是在近十年,动迁居民们才能感受到莘庄商业有了一些成熟的迹象,有了一些集聚效应,但过去的父辈已经衰老,过去的孩子长大成为父辈。他们经历了莘庄的成长,也经历了自己的成熟乃至衰老。

(这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莘庄最为繁华的商场——海星商场)

交通方面,莘庄与老卢湾在1997年地铁一号线通达莘庄之后情况有所改善,毕竟,从莘庄站出发,半小时车程内能够抵达老卢湾的陕西南路站或者黄陂南路站了。

陕西南路站茂名南路出口--3号口,著名的打电话的少女雕塑。你可能没注意到,3号口还有一个门牌号“淮海中路888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奉献初心不可忘

现在的那批从中心城区南北高架动迁到莘庄的老卢湾区居民还好吗?

很多当年正值当打之年的中青年们现在应该已经步入中老年了。甚至,很多当年已步入晚年的老卢湾居民们,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他们从生活中心城区搬来闵行的生活还好吗?是否有过懊悔、懊恼?抑或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他们是否常常在梦中回忆起儿时的卢湾?回忆起成都路、重庆路、鲁班路上的欢声笑语?

往事如烟,如今“卢湾”这个行政区划、310103这个代码已经后无来者了,但这份共同的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总有人要将之记录下来,诉说给后人来听。

也许他们拿到的金钥匙镀层也会褪色,但他们所拿到的金钥匙的奉献精神,奉献的初心所散发的光芒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黄菊市长当年颁发的动迁市民纪念金钥匙上,印着一颗红心)

虽然这些陈年往事至今已经过去近四分之一世纪,而当年颁发金钥匙的黄菊市长也已离世,但上海不该忘记这样一批为了市政建设而动迁到市区边缘的居民们,闵行区、莘庄、颛桥也不该忘记这批二十多年前的上海中心城区迁居至此的居民。如果今后闵行区想在一号绿道以及公园绿地内建哪些雕塑,可以考虑一些这批动迁居民的元素。

他们的到来,为莘庄日后二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为如今向上海主城副中心冲刺注入了来自上海市区的活力。

闵行人是什么?莘庄人是什么?有人说是本地人+市区人+新上海人的组合,闵行人、莘庄人过得怎么样,闵行、莘庄就发展得怎么样。

与许多土生土长的闵行区(上海县)本地人、主动谋求到闵行区来发展的新上海人不同,闵行区的上海老市区居民至少分为三类,一类是50年代市区支援闵行卫星城(尤其是四大金刚)建设的市区居民,一类是近20年主动在闵行区购房置业的市区居民,还有一类就是上世纪90年代十万居民大动迁中迁居到闵行区的市区居民,尤其是那批从内环内动迁到外环外的南北高架(成都路高架)沿线老卢湾区居民。

本文谨向现定居于闵行区,二十多年前来自于南北高架沿线的老卢湾居民致敬!

如果有读者家中拿到过“金钥匙”,也是当年的动迁居民或其子女,也欢迎留言讲一讲这段老成都路高架沿线居民的动迁史。

【天袁地访·城事近期更新】

城事 | 机场联络线,能否联络人心?

城事 | 机场联络线对闵行意味着什么?

城事 | 七问机场联络线选线规划草案公示

城事 | 上海市轨道交通机场联络线选线专项规划(草案公示)的增站建议

城事 | 机场联络线为什么要在莘庄设站?(续)

【天袁地访·沪说近期更新】

沪说 |上海县城及城门小史

沪说 | 路过北新泾(上)

沪说 | 路过北新泾(下)

沪说 | 从灰色年代走来:搬家故事

沪说 | 莘庄2018

沪说 | 三十年前震惊中日两国的上海“3.24”列车相撞事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