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养鸡想赚钱,育雏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刚出壳的雏鸡绒毛较少,身体各项机能都尚未发育完全,体质也比较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原因,会出现鸡胚死亡率偏高或健雏率偏低的情况。如果雏鸡的死淘率高对养殖效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引起雏鸡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引起雏鸡胚胎疾病发生、死亡的原因多且复杂,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因素、病毒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饲养管理因素、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因素以及缺乏营养物质因素。

一、传染性因素

1. 鸡沙门氏菌

鸡沙门氏菌病是国内、国外造成雏鸡成活率降低的最主要细菌性传染病,此病分布较广,鸡对其易感性也比较强,可引起鸡产蛋性能和种蛋的孵化率降低。主要感染种鸡和鸡胚,并且可在鸡群间相互传播,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粪便等也都是感染健康鸡的重要途径。

2. 禽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寒冷的季节(冬季、初春)更为多发,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鸡,但对种蛋和 1 月龄内的雏鸡影响是致命性的。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鸡群的饮用水、饲料或鸡舍的空气一旦被大肠杆菌污染,便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健康鸡。

3.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色葡萄球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容易侵入雏鸡胚胎,胚胎大多数死于孵化早期。近年来,集约化养鸡业的发展迅速,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呈上升趋势。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的防治,应尽量避免禽体的创伤。另外,可实行“带鸡消毒” 的防制措施,饲料、饮水加药相结合,防止葡萄球菌的入侵。

4、禽波氏杆菌

禽波氏杆菌病是一种近些年发现的新型胚胎性疾病,主要引起鸡胚死亡、孵化率降低以及一周龄内雏鸡的急性死亡,成年鸡也可感染。对于禽波氏杆菌病的防治,时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定期消毒。对于发病的禽类,可通过饮水、喷雾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继发感染,有关实验证明可在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烟酸,以减轻临床症状,可使气管黏膜细菌数量减少。

二、非传染性因素

1、胚胎疾病和孵化不良造成的死亡。

它是由于种鸡患传染病、营养不良和孵化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如白痢、维生素缺乏症等。

2、育雏条件不当。

育雏温度不均匀,通风不良,密度过大,鸡舍及周围环境卫生不清洁,由于声响、抓鸡免疫、冷热及断水断料造成的应激,以及由于光照、营养等原因造成的啄癖等。

3、雏鸡营养不合理造成死亡。

饲料配合比例不当而致营养不合理,饲料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电解质及维生素氧化失效而致营养不良,某些饲料原料腐败变质,雏鸡吸收功能障碍等导致的营养不良。

三、主要措施

知道了引起雏鸡死亡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早预防,保证养殖户们的经济不受损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抓好种蛋的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防止污染,入孵前要做熏蒸消毒。孵化前对孵化机彻底消毒, 孵化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湿度。

2、实行全封闭育雏, 搞好育雏室内外环境卫生, 建立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对异常现象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3、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保持育雏室内外环境安静, 为了防止雏鸡受到惊吓,捉鸡时要轻快,要严格控制好光照强度和时间。

4、鸡群无病少用药,因为长期用药一方面会使机体内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而使抵抗力降低, 另一方面还会使鸡群产生抗药性以致一旦发病某些药物治疗无效。

育雏工作中要求饲养人员经常观察鸡群,除日常饲养外,大量的工作在于管理,及时发现死鸡并找出原因,妥善处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育雏的存活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