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改掉那些书法中的“不良习气”
在书法研习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习气”二字。那么,何为“习气”?为什么会产生“习气”?
习气,从字面意思看,本来应该是中性词,就是习惯和风气。但是,在汉语语境中,它直接成了贬义词,即“不良的习惯或风气”、“陋习”。
在书法中,它成了一个专用术语,也是贬义词,通常指用笔、结体方面熟而滥;由于熟而滥,就容易导致笔笔雷同、千字一面、千人一面,失去艺术的激情与活力。
清代王澍论赵孟頫书:
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这话是说,从天资禀赋看,赵孟頫赶不上“苏、黄、米、蔡”,但他的字胜在工夫上,他比宋四家下了更大更深的功夫,基本功极其扎实。然而,到后期,当他独有的书风形成之后,把复杂困难的魏晋笔法简单化,不免轻浮圆滑,产生了很深的习气。可见,王澍认为,赵孟頫书法成熟后的“圆熟”,就是他的习气。这个评论,真可谓大师级的点评,直戳痛处、一语中的。
而赵孟頫的习气,说白了,也就是宋曹所谓的“右军习气”,在当今书坛可以说随处可见,比赵孟頫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曹在其经典书论《书法约言.总论》中说:
今人患在空竭心力,总不能离本来面目,以言乎神,乌可得乎?古有云: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笔笔摹拟不能脱化,即谓右军习气。
宋曹草书作品
宋曹,字彬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能书。他的《书法约言》简明扼要,是清初重要书论,对后世影响甚大。他在这段话中,再次强调了书法研习中对经典“妙合神离”的重要性。合与离,是一组辩证关系,只能合,而不能离,当然只能是很低的境界;只有能离,才有自我,才有个性,才有艺术特色。如果“笔笔摹拟”,始终看不到自我,那便会形成“右军习气”。
当今简单化的二王成风
当然,右军习气,不是王羲之的错,而是研习王羲之却食古不化、囿于技法、终无个性者的错。试看当今书坛的“二王”流行书风,为了追求捷径,以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达到与“二王”形似的程度,“因难简对”,把用笔和结体高度程式化,造成千人一面、千字一面的尴尬局面。这不能不令我们引起反思。
而宋曹在清初之时就提出“右军习气”的概念,可见,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这更该引起我们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