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二天

承担起责任,意味着对某些事负责。这就要按照社会约定的规则和习俗,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体力,达成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任由自己玩得开心,然后甩下一句:我不在乎结果如何,也不求回报。这可不行。

相对于佛门净地,我们身处的这世间,被称做为“红尘”。从佛门看红尘,世人熙熙皆为利往,有利才能生存,何错之有呢?问题是,这利益要来路正当,不走偏门。

不管头脑中有多少种消极的想法,也不管这一生有多苦(总还是可以苦中作乐),如果头脑中有“责任”两个字,就不会回避这红尘。什么事不难呢?要想有所成,心就要苦苦追问和钻研。

反思宫本武藏的教诲:平常心,此刻跟下一秒,没有什么差别,每一秒跟永恒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中庸》所说的“未发之中,致中和”。这些都太难了,我一直没能做到。现在想,没有做到反而是好事,我且遵循我的本性。

如何对待自己,应当遵循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结论。毋庸置疑,唯乐原则是人的本性。人首先是情感上接受或拒绝,其次才是用道理来说服。最强大的说服能手,是情感架构师,将人的情感,引导到他希望的轨道上去。有了情感上的认同,我们的理性会为我们为何喜欢某个东西,而找出一大堆理由。相反,情感上不喜欢或是厌恶,理性就会为我们不喜欢或是厌恶,找出一大堆理由。

因此,很多书本都强调,不要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世间的事,很容易陷入一己之偏见。这是当然的了。可如果要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太难做到了。

如果做到“磐石之身”,或者是“未发之中”,强忍住个人情绪的波动,就将个人的活力给遏制了,不利于身心健康。这样的态度,不符合自然。通过各种训练,让自己达成这个境界,也是将人往机器的方向训练,离人性越来越远。

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是:对于负面的消息,聆听着,不急于反驳,自己好好琢磨,对于那些说得对的,立即吸取教训,改正自己;对于那些说得不在点子上的,直接忽略不计——这就需要很强的分辨力。除此之外,要对每一步、每一寸的进步,满怀欢喜之心,允许自己欢喜。头脑是需要奖励的,在一次次的小欢喜中,连贯成整个幸福的人生。绝不要苦着脸,绷紧神经,咬着牙,艰难地过完每一天,而要乐在其中。苦中作乐,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不在每天的日常中获得数不清的小欢喜,又谈何整个幸福的人生呢?这跟训练自己“引而不发”是一样的效果:渐渐地,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头脑变得迟钝;相反,头脑会一直处于欢喜的状态中,每天都在自我的激励中缓缓地进步。

那些善于自我激励的人,都是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的人。他们欣赏自己做出来的成果,尽管这些成果可能确实很差。但不要紧,可以修改,可以重新再来。关键是头脑不要有受挫的感觉,不要厌烦再做这样的事。

近几个月来,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先迅速完成某件事,迅速交出去,听别人怎么说。我会说,你帮忙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我立即改正。我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结果是,我总能快速地完成某件事并达成我的预期。我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克服拖延症。

我想,通过以上文字,我已经讲清楚了今天一路上思考的问题。我仍然在思考情绪管理。我不愿意用情绪控制这样的字眼,我认为情绪不能去控制,而要引导。只要方法正确,我们就能利用好情绪的力量,用来创造某个东西。

损失厌恶、讨厌不确定性,也是人的天性。与此相反,如果我们要赢得他人的信任,就要不断地提供确定性,减少他人的损失。而对于我们自己,既要有所期待,又要有对损失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为自己可能的损失而争取时间,但同时要想到,如果无法争取,那就要认,随这份损失溜走,再不要去想他。

想起近期读得冯唐的《成事》,其中讲到曾国藩如何对待逆境,很受启发。如果能做到吃的好、睡得香、身体棒、精神好,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坦然面对逆境。我想,这其实也不难,不要陷入到那种纠结中去就是了。心放宽些,坦荡些,这就可以了。一再压制自己的心智,神经总是处于绷紧状态,很容易崩溃。再说,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对待自己,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烈。

再说到今天的行程:早晨八点出门,晚上二十一点四十分回来,一路上基本都带着口罩,坐公交车和地铁的时间,加起来应该超过了七个小时,呼吸困难,有点晕车,真是辛苦。好处是,今天是个好天气,享受了很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两次见到大海,去了古城,开阔了眼界。

上午的饥饿和返回时的饥饿,让我意志力衰退,身体很不舒服。这就印证了那句话:意志力其实就是糖分带来的能量。意志衰退时,不要做任何判断,也不要做任何决定,吃饱了再说。

原本想回来后,先写这篇总结,再看一个小时的B证题库,再看一个小时书,然后美美地睡一觉。看来,只能在写完这篇总结后,看一个小时书,然后睡觉了。

算起来,还有三个白天两个晚上能看书,得抓紧时间了。待这次考试过去后,还是按照原计划,整理工作上的心得体会,琢磨着如何做好下一个工程项目吧。职业生涯中的好机会不多,要好好珍惜。

另外,要做好心理准备: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难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打好每一仗。心法秘诀是:今日事,今日毕。对自己如此,对项目部的成员,也要如此安排。哪怕做得粗糙,也总比没做,一天天积累,落下很多功课要补,要强得多。简而言之:完成比完美重要。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写出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