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9杜甫七古《渔阳》读记
杜甫七古《渔阳》读记
(小河西)
渔阳
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猛将飘然恐后时,本朝不入非高计。
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系书请问燕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末,时杜甫客居梓州。杜甫听闻河南河北大致平定的消息,有感而作此诗。渔阳:古地名。战国时燕昭王始置渔阳郡,治所属今北京密云区。因其位于渔水(古白河支流)之阳而得名。北魏时,渔阳郡始徙治雍奴(今属天津武清区)。隋在今天津蓟州区设渔阳县。唐在今天津蓟州区设蓟州(渔阳郡)。渔阳一带是安史叛军老巢。
【参阅:《旧唐书-代宗记》宝应元年:“冬十月辛酉(十六),诏天下兵马元帅雍王统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余万讨史朝义,会军于陕州。加朔方行营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戊辰(二十三),元帅雍王率诸军进发,留郭英乂、鱼朝恩镇陕州。壬申(二十七),王师次洛阳北郊。甲戌(二十九),战于横水,贼大败,俘斩六万计。史朝义奔冀州。乙亥(三十),雍王奏收东京、河阳、汴、郑、滑、相、魏等州。乙酉(十一月初十),陕西节度使郭英乂权知东京留守。丁酉(二十二),伪恒州节度使张忠志以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以忠志检校礼部尚书、恒州刺史,充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曰李宝臣。于是河北州郡悉平。贼范阳尹李怀仙斩史朝义首来献,请降。”】
渔阳突骑:《后汉书-吴汉传》:“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旧唐书-封常清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石龛》(杜甫):“奈何渔阳骑,飒飒惊烝黎。”
雍王:指德宗李适。《旧唐书-德宗纪》:“代宗即位之年五月,以上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时史朝义据东都,十月,遣上会诸军于陕州,大举讨贼。十一月,破贼于洛阳,进收东都,河南平定。朝义走河北,分命诸将追之,俄而贼将怀仙斩朝义首以献,河北平。…广德二年二月,立为皇太子。”
飘然:飘泊貌;流落散失貌。《抱朴子-明本》(晋-葛洪):“而中世以来,为道之士,莫不飘然绝迹幽隐,何也?”《甲午重九牛山作》(宋-刘克庄):“老矣征衫,飘然客路。”
雄武城:《旧唐书-安禄山传》:“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耆旧:年高望重者。《汉书-萧育传》:“上以(萧)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忆昔》(唐-杜甫):“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燕耆旧:《史记-鲁仲连邹阳传》:“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
大意:渔阳突骑仍很精锐,但已都归威名赫赫的雍王节制。安史乱军的猛将在流落失散担忧未来时,不归降大唐不是高明之计。当年安禄山曾筑雄武城,原来是为败走时有个归营。系书问一问雄武城中的老者,今天攻下雄武难道还要十万兵?
诗意串述: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诗。前4句写“猛将”归降。安禄山、史思明都死了。安史之乱最后一个贼首史朝义也已众叛亲离。然而,“渔阳突骑”并没被歼灭,乱军“猛将”也还在,只是已群龙无首开始“飘然恐后”。杜甫认为,这些“猛将”不选择归降是不聪明的。事实上,他们大多也选择了归降。至此,精锐的“渔阳铁骑”形式上已归朝廷节制。后4句写归降之由。当年安禄山确实建了雄武城,目的是在叛乱失败后有个归处。然而,这个归处可靠吗?要不要像鲁仲连一样“系书”城中,问一问城中“耆旧”,攻下这个雄武城难道还需十万兵马?从这首诗看,杜甫对招降方式迅速结束安史之乱是赞成的。【备忘:一、广德元年(763)一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被杀。《资治通鉴》广德元年:“甲辰(正月三十日),朝义首至京师。”这是安史之乱结束的标志。二、安史之乱后,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