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中国精美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大奖赛平永锋作品

放 生

平永锋(河南)

和一朋友聊天,一不小心发现居然他有放生的习惯,而且做了好多年。妈妈曾经不止一次想让我去放生,不肖的我,认为放生只是一种形式,虽然我不排斥,但我终于还是没做。

其实形式久了,便会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中去认同,进而加深理解。恰如这个朋友,每年都会去资助看望偏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或老人,朴实无华,尽己所能。在都市久了,不说丰衣足食,但可谓衣食无忧,于是,很难想象贫困的生活,更别说体味。因此,每年抽空做上一两次,会对自己的心灵加以触动。

对放生的理解,若是简单的从市场或屠户手中购买或救下无力反抗的弱小生命,并让其回归自然重获新生,恐怕狭隘了。不知道爱鸟协会之类组织中的成员是否有放生的概念,但做得更加自然,一切源于自己的起心动念。比定期的放生,并邀请高僧为之做法事境界更高。

提笔至此,忆起余秋雨的文章《庙宇》中的一幕。讲的是寺庙中的两个和尚看到一只小羊差点掉进水坑,动了菩萨心肠,遂将其拴在一棵小树上,以保证其安全并避免走失。学校的一位女老师看到后慌忙解开绳子并让孩子们将小羊送回,既消除羊主人的担心,又避免小树被挣断。余秋雨是这样写的:“他们(指和尚)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起伏的胸脯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

放生应该是佛家惜生护生一种方式,因此免不了要谈及对佛的理解。

一直认为自己很有佛缘。谈及佛缘,很多人会想起出家,进而联想到书籍影视剧中某某人心如死灰而为僧或尼的片段。个人观点这些人没有佛缘,这种出家只是一种避世的态度,与佛家的普度众生相背。达摩当初抛弃王位富贵,绝不是万念俱灭,相反是为了更高的追求。

要想与佛靠近,势必热情似火积极向上。无欲无求,只是对自己生活中物质的态度,实则大欲大求,心系苍生。觉悟即是佛,每个人均有佛性。普度众生应该是放生形式的升华或衍变。让周边的生命更好地成长、让身边的人们生活愈加健康美好,应该都是放生的模式。这一刻,自己就是佛,放生了周边的万物,放生了自己的精神。

于己,做好自己的本分,是不是也达到了放生的目的呢?

譬如,在父母面前尽到儿子的义务,用心去教化孩子健康成长,做好为人夫的责任。

譬如,在单位让自己的员工每天开开心心、安安全全地工作,为周边居民良好的居住环境尽己所能。

这一切,比过多的金钱要有价值。

作者简介平永锋,1976年出生于郑州荥阳的一个小山村里,高中毕业后即离开家乡在一家工厂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家私企的部门主管。爱好文学、摄影、羽毛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