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服务?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蒲亚莹
单位 | 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阿华(化名),男,36岁,小学毕业;父亲已故,母亲改嫁后重组家庭,居住较远,与阿华关系疏远,现与祖母、儿子同住。阿华以前常与妻子发生口角,在2012年的一次争吵后,妻子离家发生车祸并撒手人寰,阿华也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不能自拔。
两年后开始出现猜疑、思维混乱等疑似精神疾病的症状,被祖母送往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经残疾人联合会评定为精神类残疾二级。
现在的阿华病情经常反复,祖母年岁高、儿子年幼,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且不能自主服药;阿华除了和儿子的低保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也没有工作。但他说自己性格开朗,喜欢听音乐,是一个忠厚诚实、会做家务、对待朋友大方的人。
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通过前期家访、面谈、社区走访等形式,社工对阿华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结合阿华本人意愿,初步确定促进病情稳定、改善经济状况、拓展社会支持等需求。
认识自己:与疾病共存
针对阿华对疾病认知存在的偏差,社工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替代性经验,邀请病情稳定、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与阿华分享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到正向的经验,逐渐让其了解、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
针对阿华无人监管、服药不规律等情况,社工一方面邀请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阿华、祖母等一起讨论,共同为阿华制定了可行的服药计划,以帮助阿华稳定病情,减少住院频率。
另一方面,社工和阿华一起制作了服药记录卡,每天由社工电话跟进阿华服药情况,祖母负责提醒和监督;每周入户和家人一起对阿华的病情进行评估,每月陪同阿华到医院复查一次,逐步做到遵医嘱、稳病情。在执行一段时间后,阿华和祖母主动提出把药放到社工站,由阿华每天到社工站来服用,更能保障效果。
现在,阿华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前往社工站服药,经社工与辖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评估,从服药计划执行至今,阿华的病情得以好转,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善。
从接案至今,历时10个月,阿华在家人、医生、同伴和社工的支持下,从最初不愿服药到现在自觉前往社工站服药,他说自己每天都有任务,要吃药,要来见见社工,服药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而阿华的病情也从以前的不稳定到现在15个月未复发,他的祖母说感觉都跟换了一个人似的。现在的阿华,病情稳定,还会主动承担家务,有时哼着小曲就把家里打扫干净了。
链接资源:让生活更好
在了解阿华本人对就业的想法和意愿后,社工进一步从身体状况、就业技能、家庭支持等层面进行系统评估,阿华和母亲在评估访谈后都表示目前的情况不适合就业。
为缓解阿华家的经济状况,社工一是积极拜访当地社区居委会和街道,了解相关社会救助的渠道,尝试建立正式救助渠道;二是根据阿华家庭的现实居住情况,通过基金会、爱心人士捐助等渠道捐款捐物,改善其居住状况。
阿华家夏天没有空调和电风扇,重庆40多度的高温天气使他们家的夏天过得尤为艰难,社工通过网上发布求助渠道为阿华家募集了电风扇;冬天,面对阿华的家徒四壁,社工链接爱心人士资源,为阿华捐赠了棉衣、棉裤、其他季节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以抵御寒冬。
此外,社工还向重庆市救助基金会申请,为阿华募集到1000元的救助资金。多渠道的救助资源,使阿华的家庭居住状况和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
在社工、家人、同伴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阿华把家里收拾得很整齐,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做一次大扫除,有时也会去同伴家帮忙整理。他的衣服、鞋子开始穿得应季而且干净,身上再也没有异味散出来。社工和阿华及家人商量,用救助金买了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服用的精神类药物也由国家报销,祖母说日子比以前过得去了。
构建支持:与社会共融
社工在协助阿华补办医保卡和申请免费服药的过程中,一直充当陪伴者的角色,鼓励阿华主动问询、自主申报,促进其与社区的沟通互动,掌握正式求助渠道的方法。此外,社工邀请阿华参与人际交往小组,认识更多的同伴,和其他患者一起交流、一起设计感谢礼物,扩展阿华的朋友圈。
为了提高阿华的社会参与能力,社工还鼓励阿华主动承担家务,负责到超市买菜,学习使用交通工具,主动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学会使用社区资源。
主动问候邻居、到超市买菜、去社区使用健身器材、偶尔去同伴家拜访、参加社工站活动、坐车去很远的地方看看,阿华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更有滋味。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段经历都应该被铭记。即使身为精神障碍患者,他们也一样可以在支持下让生命过得更丰富多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