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2020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中国多个新突破入榜
FUTURE | 远见 看见 文
在各家权威媒体纷纷交出自己排出的2020十大科技类榜单之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发布了自己的年度十大科技新闻榜单。央视该榜单虽有一些别家媒体的“老生常谈”,但也选择了一些新鲜亮点。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该榜单的详细情况。
多国科研团队紧急启动研制新冠肺炎疫苗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多国快速反应,紧急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目前,多个国家的新冠疫苗已有突破性进展,并开始投入使用。
其中,四款灭活疫苗,其中三种中国研发的均已获批紧急使用,印度Bharat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已进入临床三期;两种由美国研发的mRNA疫苗在美国、英国等地获批紧急使用;四款不可复制载体疫苗,分别由中国、英国、俄罗斯、美国进行研发,均已进入到临床三期;两种重组蛋白疫苗,分别由中国和美国进行研发,均已进入临床三期。
相信疫苗的研发和注射,能够早日让人类度过疫情危机!
中外科研团队首次证实脉冲星是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一
11月5日,在发表于《自然》的3篇论文中,中外科学家通过多个卫星及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认为,银河系内的一颗磁星是今年观测到的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这是人类首次确定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银河系内观测到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的一种无线电波瞬间爆发,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释放出相当于太阳一天甚至一年内释放的能量。国际科学界对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提出了数十种“合理解释”,如强磁场中子星、高度活跃的星系内核、天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甚至不乏科学家提出它们是外星文明发出的讯号。这次证实脉冲星是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一,得益于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开展日益密切的协同观测。
美国科研团队首次实现室温超导
10月14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个让全世界科研人员惊叹的成果。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将碳、氢、硫混合材料加压到267 ± 10 GPa时,实现了转变温度高达287.7 ± 1.2 K的超导,也就是15℃,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名副其实的室温超导。
15℃似乎让超导再也不用和液氮、液氦联系在一起,甚至连氟利昂都可以省略了。不过温度条件虽然友好,压力条件却并不那么容易达到。267GPa压强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260万倍,已经与地球中心压强(370GPa)处在同一量级。这项破纪录的室温超导成就,并没有使超导立刻走向平民化。
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壤样本采集返回地球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经过20多日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次”。这也是从1976年前苏联月球20号探测器最后一次月球采样返回算起,这是时隔44年后人类再次采回月球样品。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署将气候敏感区锁定在2.6到3.9摄氏度之间
40多年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们依据初步的气候模型,他们得出了一个宽泛的结论。如果二氧化碳含量相对于工业化时代增加一倍,那么地球将变暖1.5至4.5摄氏度,这也被称为气候敏感性。
今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25名科学家将气候敏感性进一步界定到了2.6至3.9摄氏度的范畴。他们的研究排除了一些“世界末日”的最糟糕的情况,也确认了全球变暖淹没沿海城市、加剧极端热浪、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等情况很可能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策略,那么人类很可能会在2060年达到这一门槛,并锁定可预见的变暖。
三国火星探测器先后发射成功
2020年,阿联酋“希望号”、中国“天问一号”、美国“毅力号”三个火星探测器先后成功发射。
7月20日,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成功发射升空。“希望号”的主要任务是拍摄火星大气层图片,研究火星大气的日常和季节变化。与人类今年计划发射的另外两个火星探测器不同,“希望”号不会在火星着陆,而是在距火星表面2万至4万公里的轨道上环绕火星运行。
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7月30日,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毅力号探测器将进行一次近7个月的火星旅行,并于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杰泽罗陨坑(Jezero)内以壮观的“空中起重机”方式安全着陆。毅力号探测器将在火星度过大约两个地球年。毅力号探测器将负责搜寻火星远古生命的迹象,研究陨坑地质结构,采集并保存几十个火星样本。这些样本可能最早于2031年由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太空任务带回地球。
SpaceX实现首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
5月30日15时24分,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使用本国火箭和飞船从本土将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私营公司开发的商业载人航天发射。
中国科研团队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成功治愈遗传性血液病
两名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和一名镰状细胞病患者,在骨髓干细胞经CRISPR技术编辑后,不再需要输血了。6月12日,该研究结果在欧洲血液学协会线上会议上发布,这是第一次使用CRISPR技术治疗遗传性疾病。
日本“隼鸟2号”登陆小行星并成功采集土壤样本
隼鸟2号于北京时间2014年12月3日12时22分由H-2A运载火箭搭载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8年6月底抵达小行星“龙宫”。2019年4月,“隼鸟2号”向“龙宫”表面发射了一枚金属弹,造成了一个大约10米宽的撞击坑,探测器随后收集了被金属弹激起的物质,并计划将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2020年12月6日3时,“隼鸟2号”把来自小行星的第一个地下物质样本扔到南澳大利亚沙漠的南部沙漠地带的伍麦拉火箭试验场。由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派遣至澳大利亚的工作组借由澳洲空军之协助对其回收。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绘制首张人类细胞图谱
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教授团队通过对60种人体组织样品和7种细胞培养样品进行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分析,系统性地绘制了全球首个跨越胚胎和成年两个时期、涵盖人体八大系统的人类细胞图谱。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刊登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