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范仲淹《咏蚊》:历史上著名的范怼怼,因能力太强,总算修成正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名史册的范仲淹,最近因为《清平乐》的热播,又火了一把。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享年63岁。祖籍陕西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现在来看范仲淹,也是个一根筋的性格,一辈子坚守自己的信念痴心不改,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依然一贯如旧。

范仲淹也是一个励志的典范。范仲淹于公元989年出生在徐州,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不改嫁到山东淄博朱家,范仲淹也被改名朱说。那时候年岁小,他并没记得这些事。直到公元1011年,22岁的朱说有一次劝说同姓兄弟不要浪费钱财要节约,结果被怼:“我自用朱家钱,关你什么事?”这时候范仲淹才知道自己本不姓朱,也不是山东人。

至此,这个叫朱说的范仲淹发誓要刻苦读书,希望通过仕途改变命运。于是他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求学,并于公元1015年,一举取得进士功名。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有了工资收入,范仲淹便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伺候。到了公元1017年,范仲淹官职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年近三十岁的朱说决定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此后十年时间,范仲淹一直在地方工作,先后在泰州、兴化、应天府等地任职,积极兴修水利、执教兴学。

对于范仲淹这样一个心中有理想抱负又忧国忧民的人来说,有想法一定会说出来的。在为母亲守丧时,上书宋仁宗万言《上执政书》,宋仁宗很欣赏范仲淹的理念,于是一纸调令,范仲淹结束了在地方的任职,调到京城工作。

到了皇帝身边工作,看到的问题更多了,那就更有话要说了。第一次发言就震惊众官,他说了什么呢?当时宋仁宗十九岁,由章南太后主持朝政。范仲淹就向宋仁宗和太后上书,让太后交权,由宋仁宗主持朝政。这也太直接了,连他的推荐人晏殊都吓坏了,说你这也太轻率了,这样的意见都敢提,可人家范仲淹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说:“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就这么耿直,觉得不对就要说,正如在他的《灵乌赋》中所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本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谏言,却被束之高阁、石沉大海。至于宋仁宗和皇太后心里怎么想的,只有天知道,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否则晏殊也不会害怕了。范仲淹看看没意思,请求离京,我还是到地方上干点实事吧。到了地方工作以后,在勤勤恳恳工作的同时,依然初心不改,不断给朝廷上言,陈述看见的各种弊端。

公元1033年,太后驾崩,宋仁宗终于真正主持朝政了,忘不了那位让太后让权的范仲淹,调回已经在地方工作了三年的范仲淹,到身边工作。众官员都是聪明人,看范仲淹因为敢于让太后让权而被仁宗器重,现在眼看仁宗皇帝亲自主持工作了,就开始拍马屁了,纷纷上书太后的各种不是,本以为范仲淹也会踩上一脚,谁知范仲淹“对事不对人”的做事风格又显露了,不仅不说太后的不是,反而说太后这么多年对仁宗有护养的功劳,应该对她的过失进行掩盖,成全她的美德。

这就是范仲淹的行事风格,我不看对象是谁,凡是我认为不对的,就要说出来,哪怕你是皇帝也不行。地方发生蝗灾,民不聊生,范仲淹建议进行赈灾、开仓放粮,仁宗不同意,范仲淹急了,直接就怼上去,“如果让你一天不吃饭,你觉得怎么样?”仁宗不得不同意范仲淹的意见,进行赈灾。

念你忠心,一次两次仁宗也就忍了,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怼,仁宗心里不生气才怪。公元1033年的一天,郭皇后路过一个妃子的住处,居然听到这个妃子正在和仁宗说她的坏话,急了,进去就给这个妃子一巴掌,结果打在了挡在前面的仁宗脸上,这还了得,仁宗就要废了郭皇后。范仲淹又不干了,这也不是皇后故意的,道个歉完了,至于废后嘛,于是又开始怼仁宗。这次仁宗是真生气了,本来这个郭皇后就是章太后给选的,仁宗本就不喜欢,好不容易有了借口,你范仲淹居然还要阻拦我,这次谁说也不行。范仲淹倔脾气也来了,召集数位大臣一起来和仁宗讲道理,仁宗也干脆,不见你们,不给你们怼我的机会,后来看范仲淹这些人还没完没了了,下旨,将范仲淹等人贬职外放京城,还治不了你们了,眼不见心不烦。

范仲淹被贬到了苏州,跟没事人一样,丝毫没把贬职当回事,兴修水利、兴建郡学,忙得不可开交。能人就是能人,范仲淹不光是个爱发牢骚的人,还是个实干家。仁宗离不开范仲淹,反正郭皇后也被废了,实现了自己的心中小理想,加之范仲淹在苏州治水有功,回京来升官,教育部部长、人事部部长、京城最高长官,厉害吧,当时号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这样一个说话太直接又疾恶如仇的人,注定他的仕途是不太平的。刚回到京城两年,又把矛头对准了宰相吕夷简,批评吕夷简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于是两人开始了争斗,欧阳修、蔡襄等属于范仲淹一派,但吕夷简把持朝政多年,势力强大,最后范仲淹等均遭谪贬,无人再敢为他说话,甚至被贬离京时都无人敢相送。

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北宋,直逼延安。历史又给了范仲淹一次登台机会,仁宗又把范仲淹召回,授给军权,负责抗击西夏。本是一个文人的范仲淹,再一次没有辜负仁宗的信任,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任务。西夏人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小范指范仲淹,大范指镇守延安的前任、吃了败仗的范雍。

范仲淹完成了抗击西夏任务,马上又被仁宗召回京城,任枢密副使,后拜副宰相,同时把受范仲淹牵连的欧阳修、蔡襄等人同时提拔,执行新政,进行改革。改革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于是五十六岁的范仲淹被扣上了“朋党”的帽子,罢去了副宰相的官职,外派出京,新政仅执行一年多便结束了。

这次出京后,范仲淹再没有回到政权中心,先后辗转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颍州任职。公元1052年,上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63岁。

范仲淹一生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数次因言遭贬,也依然实践着自己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信条。不过也得感谢宋太祖赵匡胤给后世历代皇帝留下的“文人不因言获罪”的祖训,才得以让范仲淹这样敢于直言的文人在历史中存在,虽然不断因言被罢官贬职,但生命是有保障的。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影响巨大,尤其《岳阳楼记》,更是成为千古名篇,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激励多少有志之士的千古名句。与《岳阳楼记》这样的鸿篇巨著相比,范仲淹有一首五言诗《咏蚊》,写得却是形象幽默,轻松别致,不知道千年前的范仲淹被蚊子叮了是什么感觉。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蚊子叮完人吸饱了血,肚子胀得像个樱桃那么大,没叮人之前却象轻飘飘柳絮一样。只要吸够了人们的血之后,它就会快速地离去,从来也不问前程,这些对于它来说从来不会去关心。

看似在写蚊子,其实何尝不是范仲淹在写人性的贪婪,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有便宜就占,哪管什么后果,哪怕最终落得被人拍打而死,这样的人现实中是存在的。这就是范仲淹的老道,风趣幽默中轻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