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往事——一位末代太监的传奇人生(连载六)

 赤峰往事——一位末代太监的传奇人生(连载六)

                   作者:马纪兰

走进承德离宫御书房  御厨房
小永生当年虽然只有12岁,但非常聪明伶俐,再加上跟随父亲做了几年的陪读,能知书识字,这在当时进宫的小老公中,是不多见的。于是便被选到御书房供职,做侍书,专门为阿哥准备上课用的书籍。
 因祸得福  心灵手巧  御厨房学手艺了知“对夹”来历
小永生14岁那年,一次随阿哥们去承德离宫避暑,一天,在御书房取书回来的路上,不慎掉进湖里,将所取的书籍弄湿。耽搁了上课的时辰,于是被打了一顿板子,同时被贬到御厨房做杂役。
来到御厨房,小永生被分配到“白案”当司火,“白案”是专门加工面食的行当,伺候白案师傅主炊用火。别看小永生岁数小,但天生聪慧,再加上为人忠厚、勤快,不但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本身的差事,闲余时间帮助其他杂役做许多份外的活计,干活多、言语少的他,时间不长,便被御厨的很多人所接受,人人都很喜欢他。白案师傅更是庆幸自己遇上个好伙计,便主动收小永生为徒,开始教他打制各种面食、糕点的制做手艺。心灵手巧是小永生的天性,什么技艺,一点就通,并可举一反三。不到一年的功夫,学会了几乎师傅所有的技能,其手艺超过了师傅教授三年的两个师哥,成了当时御厨房白案的大厨。
听师傅讲:承德离宫的御厨房,侍候的人较多,除了来行宫的皇亲国戚和避暑的达官贵人外,离宫中比较上等级的管理人员也在御厨房用餐。时逢八月中秋或皇上“木兰秋狝”时更是御厨房大忙时。中秋节,白案要日夜赶班,制做大量的月饼,以供离宫上下享用;如皇上来山庄行猎,也是要御厨房白案忙活好一阵子。因为皇上出行,要带大量的“干粮”——对夹。
说起“对夹”这名子,小永生听师傅说:我们打制的是对夹皮,原来叫“杈子火烧”,是因为这种面食,两面烙好后,需要上杈子再次烘烤,直至全熟而得名。“对夹”这个名字是乾隆万岁爷亲口皇封的。这个事在清朝皇室起居录《热河志》中有记载:乾隆30年秋,皇上帅文武官员来承德围场打猎,时称“木兰秋狝”。跟随乾隆爷的还有其十五子永琰(后继大统的嘉庆皇上)等几位皇子。当年的木兰围场,林木葱郁,水草茂盛,鲜花遍野,兽类繁多。时至傍晚,架起篝火,皇上传膳,太监御厨取出备好的御用干粮“杈子火烧”、“盒子菜”(特别薰制的猪肉),装肉烘烤。当时六岁的皇子永琰和其他几位皇子,非常好奇,在旁围观,乾隆见状,命御厨停手,让爱子永琰亲手学做。聪颖的小永琰,取过刀杈,将火烧侧剖开,杈上薰肉,眼望父皇,询之可否?乾隆爷马上说:对(指往里放肉)夹,夹。当时在旁伴驾的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见此情景,诗性大发,撰诗一首云:“木兰秋狝景色佳,莽原传膳无鱼虾,杈子火烧盒子菜,君授爱子操对夹”。自此,凡夹了肉的杈子火烧就称做“对夹”。这才是“对夹”名字的真实来历。
正是:佳肴原本是皇粮,“热河志”中记端详。
乾隆赐名叫“对夹”,纪昀即兴著华章。

(关注《 天下掌故》明天精彩继续)


作者简介:

马纪兰 女 满族,中共党员。1935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5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参加工作后先后从事教育、宣传、商业、文化工作。1990年于赤峰市红山区人大常委会机关退休。退休后还被选为红山区第四届人民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