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记忆|胶济铁路济南站:从火车站到博物馆
顶部 滚动 底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一座建筑穿越百年岁月留存至今,它身上体现的“音乐”就格外醇厚绵长。济南火车站广场以南,经一路路北,步履匆匆的行人经过这里,或许会突然被一个独特的院子吸引:院门口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火车头,院子北侧,则是一座有着浓郁日耳曼艺术风格的老建筑——原来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如今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因为这座老建筑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走进博物馆看展品,就是“在文物里面看文物”,感觉十分特别。而如此规模的在原地,以原物、原貌建起的铁路博物馆,可谓独一无二。
1915年初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建筑:为何兼具德国和日本风格
陈宇舟,胶济铁路博物馆副馆长,对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以及所有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展品都了然于胸。
陈宇舟说,胶济铁路博物馆这座建筑,最初是胶济铁路的济南火车站,建成于1915年,“但是最初建成的时候,是两个敌对国家在第三国相继完成的这么一座建筑。这在中国铁路史上,可能也是很罕见的情况。”
话要从胶济铁路开始说起。东起青岛、西至济南的胶济铁路,是德国通过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获得的修建权。陈宇舟说,“1904年2月25日,胶济铁路修到了济南东站,山东巡抚周馥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但他心里很明白,德方是想通过修铁路的方式将势力渗透到山东内陆。为此,周馥联合直隶总督袁世凯,5月联名奏请清政府,要求将济南、周村、潍县自开为通商口岸。这份奏折5月1日上奏,4日皇帝朱批,15日外务部议准,19日抄录通行,此时距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开通仅剩12天。所以老济南流传着一句话,叫’火车来,商埠开’。这两件事加快了济南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城市,转变成新型现代城市的步伐。”
1920年代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陈宇舟说,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时,德国人并没有建一个大型的济南火车站,而是只建了一个平房当车站,他们计划未来和津浦铁路火车站在济南并轨,修建一座大型的火车站。“胶济铁路的路权是德国人的,因为它是全资的;而津浦铁路济南站是由清政府投资,它的路权仍然是中国人的。清政府为了避免受德国人的控制,所以毅然决然地修建了另外一座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就是大家曾经很熟悉的那个车站。德国人一看计划落空了,所以放弃了那个小的车站,在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正南面200米处,建了这座车站。而且建成了'一’字形,就是要挡住津浦站的风头,还在地面上镶嵌了五组象征荣耀的德国的铁狮子勋章图案。向清政府宣示德国的路权。所以说,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在最初建的时候,就是一种路权争夺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国建铁路当年的一个屈辱过程。但是没想到,这个火车站建到一半的时候,'一战’爆发,日本出兵山东,占领了整条胶济线。同时也接手了这个没有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随后日本人把它建完,于1915年投入使用。因此里面很多地方还有日本风格的建筑样式。”
1920年代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见证:抗战时期的南下“生命线”
陈宇舟说,因为胶济铁路济南站和津浦铁路济南站曾经的“过结”,胶济铁路济南站在建成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从青岛坐火车,沿胶济线到济南之后,没法直接往北到距它只有200米远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换乘,必须出站,步行沿经一路往东,到了泺口大道,就是现在的天桥南的位置,再通过一个斜岔路,走到津浦铁路济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火车。”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很快沦陷,滞留在北平或者天津的中国人,要是不想当亡国奴,就只有一个办法能够逃离,就是从北平坐火车到天津,再坐轮船到烟台,或者是青岛。青岛也没有船到上海了,因为上海被日本人占了,南京作为当年的首都也没有船到青岛,因为青岛外围也被日本军舰封锁了,他们只有从胶济铁路到济南,才能继续逃亡。但这个过程也是险象环生。他们在火车上的时候,不仅走得慢,而且随时会有日本军机的轰炸。轰炸的时候,他们就要下车,躲到庄稼地里。等着飞机过去之后,再坐上火车。到了济南之后,幸运的,等上两三天能坐上火车,继续南下逃亡。
因此,胶济铁路济南站见证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南下逃亡,不想当亡国奴的一个过程。当年,梁实秋、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作家、学者都是如此取道天津,乘船至烟台或青岛后,沿胶济铁路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南下逃亡。当时在这一非常时期,胶济铁路成为南下逃往的“生命线”。而老舍当年的话或许正说出了这些南下文人的心声:“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走。”
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后,为了侵华需要,将铁路原来的线路管理模式改成了区域管理模式,将这两座济南站合二为一。至1940年改造完成,从此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唯一的济南站,而胶济铁路济南站则被改建成了铁路办公用房。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变身:从火车站到博物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曾长期作为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使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扩建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
2021年的胶济铁路济南站。新黄河记者 钱欢青摄
因为对铁路文史的兴趣,在胶济铁路博物馆筹建之时,陈宇舟就参与其中,从筹备到扩建,几年下来,陈宇舟对博物馆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其中,有一个在站前街热闹的马路上发现的胶济铁路珍贵遗物——日伪井盖的故事,让他颇感欣慰。2015年秋末冬初。胶济铁路博物馆拓展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火车站西面的站前街是工程策划组人员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一天清晨,时为策划组成员的陈宇舟像往常一样步行走过这里。在狭窄的行人道上,不知道从哪里反射过来的一道亮光,在他的眼前忽闪而过,一个圆形的图案也一下子“蹦”了出来,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陈宇舟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脚下是一块看似普通的铸铁井盖。井盖表面没有一个文字,都是布满圆圈的图案,但井盖中心是一个大圆圈,并从边缘延伸出了几条长短不一的“横杠”,已经被过往的人们踩得非常光滑,在早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银光。陈宇舟感觉这个图案好像从哪里看见过,心里一阵激动,掏出手机拍下了照片。到了办公室,陈宇舟立即打开电脑,找到早就存在文件夹里的“中国各时期铁路徽”查证。很快,他的眼前又是一亮,井盖上的图案与日本侵华时期成立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徽记极其相似。“七七事变”不久,日本控制了华北铁路,在北平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北支铁道事务局”,下辖事务所。1938年6月,北支铁道事务局进而成立北平、天津、张家口、济南4个事务所。1939年4月,日伪变更交通经营体制,改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统管华北铁路、公路和水路,下辖新改制的8个铁路局,“济南铁路局”是其中之一,其所使用的徽标为“疾驶的车轮图案”,两个同心圆右上角分别有5道逐渐变短的“横杠”。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考证,陈宇舟又把井盖照片交给一起参与策划工作的同事共同考证,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一件见证历史的重要展品,就这样从热闹的马路到了博物馆的展厅。
穿越时光,百年火车站华丽转身为博物馆。这是陈宇舟乐见其成的景象,“这个车站又有了新的功能,就是它承载了整个胶济铁路一百年的发展史,见证了从一条殖民铁路变成一条富民强国铁路的过程。”(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钱欢青)
值班主任:李欢